British Library
探索英国文学 Discovering Literature
專題
作品
文章
展覽
作家
WeChat
Weibo
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简
繁
EN
作家
關於大英圖書館
Search
Menu
文章
超過70篇精選文章讓你的知識一漲再漲!
透過專家學者、表演家、記者及策展人所撰寫的專題文章,帶你深入解析英國文學與文化。
重置筛选项目
类型
Video
Text
文学作品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窗外有藍天》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荒原》
珀西·比希·雪萊的《致雲雀》
查爾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的《虹》
查爾斯·狄更斯的《聖誕頌歌》
奧斯卡·王爾德《溫夫人的扇子》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
蘭姆姐弟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伯蘭·史杜克的《德古拉》
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
奧斯卡·王爾德的《道連·格雷的畫像》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
亨利·梅休的《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
伊恩·弗萊明的占士邦短篇小說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風聲》
珍·奧斯汀的少年作品
亞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
拉迪亞德·吉卜林《原來如此》
查爾斯·狄更斯的《孤雛淚》
威廉·華茲華斯《作於西敏斯特橋上》
拜倫勳爵 《唐·璜》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達洛維夫人》
安潔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
威爾弗雷德·歐文的《為國捐軀》
奧斯卡·王爾德的《不可兒戲》
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
威廉·布萊克的筆記本
莎士比亞的《第一對開本》
查爾斯·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貝》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老舟子詠》
顯示更多
作家
威廉·華茲華斯
威廉·莎士比亞
威廉·布萊克
威爾弗雷德·歐文
維吉尼亞·吳爾芙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
拉迪亞德·吉卜林
奧斯卡·王爾德
路易斯·卡羅
肯尼斯·格雷厄姆
珍·奧斯汀
伊恩·佛萊明
亨利·梅休
夏綠蒂·勃朗特
查爾斯·狄更斯
亞瑟‧柯南‧道爾
安潔拉·卡特
拜倫勳爵
瑪麗·雪萊
伯蘭·史杜克
羅伯特·史蒂文森
查爾斯·蘭姆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
珀西·比希·雪萊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
顯示更多
专题
大英圖書館的珍貴館藏
文學中的倫敦
犯罪和犯罪小說
童年與兒童文學
英國文學的譯介
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的珍寶
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
網絡與全球化時代的王爾德
顯示更多
贡献者
安德魯·迪克森(Andrew Dickson)
卡羅爾·阿瑟頓(Carol Atherton)
大衛·布雷肖(David Bradshaw)
艾琳娜·修沃特(Elaine Showalter)
伊瑞克·雷斯穆森(Eric Rasmussen) 伊恩·德庸(Ian DeJong)
格雷格·布澤雷爾(Greg Buzwell )
約翰·鮑溫(John Bowen)
約翰·穆蘭(John Mullan)
約翰·斯托克斯(John Stokes)
約翰·薩瑟蘭(John Sutherland)
朱迪斯·弗蘭德斯(Judith Flanders)
朱利安·沃克(Julian Walker)
凱瑟琳·穆林(Katherine Mullin)
凱西·休斯(Kathryn Hughes)
凱西·薩瑟蘭(Kathryn Sutherland)
金伯利·雷諾茲(Kimberley Reynolds)
麗莎·皮卡德(Liza Picard)
馬丁·迪布瓦(Martin Dubois)
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M·O·格倫比(M O Grenby)
南希·佩萊格里尼(Nancy Pellegrini)
奧利弗·佐登(Oliver Soden)
菲利普·霍恩(Philip Horne)
露絲·理查遜(Ruth Richardson)
薩莉·沙特爾沃思(Sally Shuttleworth)
桑塔努·達斯(Santanu Das)
謝默斯·佩里(Seamus Perry)
史蒂芬妮·佛沃德(Stephanie Forward)
「溫和筆者」(The Gentle Author)
祁壽華(Shouhua Qi)
嚴韻
李歐梵 (Leo Ou-fan Lee)
陳靝沅(Tan, Tian Yuan)
朱自強
徐德榮
滕梅
余光中
尹瑋
彭妮·蓋伊(Penny Gay)
朱利安·哈里森(Julian Harrison)
克拉拉·德拉蒙德(Clara Drummond)
帕翠西婭·勞倫斯(Patricia Lawrence)
木心
趙毅衡
梁文道
林德爾·戈登(Lyndall Gordon)
陳丹青
馬克·沃莫爾德(Mark Wormald)
陳娟
亞歷珊德拉·奧特(Alexandra Ault)
杰姬·布拉頓(Jacky Bratton)
安伯·布查特(Amber Butchart)
Dimension Plus
西蒙·卡洛
加文·馬丁(Gavin Matin)
郭婷
哈里特·羅登 (Harriet Roden)
大英圖書館學習團隊
阿瑪爾·卡利亞 (Ammar Kalia)
格雷格·巴茲韋爾(Greg Buzwell )
埃莉諾·狄更斯(Eleanor Dickens)
凱特·西蒙森(Kate Symondson)
米克·艾殊利(Mike Ashley)
安妮·維查德(Anne Witchard)
多樂茜·特倫奇-邦內特(Dorothy Trench-Bonett)
謝函霖(Han-Lin Hsieh)
顯示更多
重置筛选项目
每页显示
24
/
48
/
72
/
96
/
120
/
项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停止过滤结果
《不可兒戲》導讀
《不可兒戲》借鑒荒唐劇和通俗劇的元素去刻畫某種社交圈的生活。在本文中,約翰·斯托克斯教授探討奧斯卡·王爾德如何把多種戲劇元素融合成一部諷刺傑作,以及劇中隱含的超越時代的進步情懷。
《化身博士》中的雙重人格
大英圖書館策展人格雷格·布澤雷爾,以《化身博士》中的雙重性為線索,探究這部小說與當時的進化論、墮落、意識、同性戀和犯罪心理學理論的互動。
《匹克威克外傳》與查爾斯·狄更斯的出道
《匹克威克外傳》是十九世紀最受歡迎的英國小說,同時它也是一部成就了狄更斯的滑稽傑作。然而,在剛面市的最初二十個月裏,這部作品似乎不像是後來會受一代又一代讀者追捧的大部頭小說。
《大憲章》之上下八百年
幾百年來,《大憲章》一直影響著君王和政治家,律師和立法者,囚徒、憲章運動者和女性參政論者。可為什麼這樣一卷古舊的羊皮紙文書會成為權利和自由的有力像徵呢?在這部動畫短片裡,巨蟒劇團的特里·瓊斯擔任旁白,為我們講述《大憲章》八百年來的深遠影響。
《孤雛淚》:描繪犯罪與貧窮
在《孤雛淚》中,查爾斯·狄更斯生動地描繪了倫敦的地下犯罪世界。他利用這一主題,在激起讀者興趣的同時探討貧困的社會後果。約翰·鮑溫教授以原始手稿為參照,就這些主題展開探討。
《孤雛淚》中的罪惡概念
狄更斯的《孤雛淚》呈現了既凶險又刺激、充滿罪惡的地下社會。菲利浦·霍恩教授在此分析了狄更斯對罪惡的描寫如何受到公開處決、同時代罪犯所用的俚語以及其它驚險文學作品的影響。
《孤雛淚》與濟貧院
在維多利亞濟貧院裏經歷的種種艱苦,讓奧利佛·退斯特退斯特說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話:「求您了先生,我還想多要點」。露絲·理查遜在本文中考察查爾斯·狄更斯自己的貧困經歷以及他創作時所處的社會與政治語境。
《尼古拉斯·尼克貝》與約克郡寄宿學校
自十八世紀以來,家長們不斷把孩子們送去那些名聲很壞並殘酷的約克郡寄宿學校。約翰·桑德蘭教授在此文中探究的便是狄更斯在他的「社會問題小說」《尼古拉斯·尼克貝》中是如何描寫這些學校的。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擬人法
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充滿著動物角色:咧嘴笑的貓、話癆的兔子、巨大的毛毛蟲等等。 馬丁·迪布瓦博士探討這部小說所使用的擬人法和荒誕的概念,發掘其背後的文學傳統以及給後世的文學啟發。
《柳林風聲》及其中國之旅
本文簡要介紹了英國經典兒童文學作品《柳林風聲》及其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並回顧了這部散文體兒童作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的譯介和接受情況,再一次證明兒童文學沒有國界,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文學。
《為國捐軀》深度賞析
《為國捐軀》是威爾弗雷德·歐文最沉鬱的詩作之一。在這篇深度賞析中,桑塔努·達斯展現了歐文戰爭詩的一大魅力——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戰場的極端性。
《窗外有藍天》:階級、世俗常規和對清醒的追求
史蒂芬妮·佛沃德(Stephanie Forward)描述了福斯特在小說創作過程中,對於如何設計情節及採用何種寫作風格才能更好地展現有關打破常規、追求真愛式遭遇的困難。
《簡·愛》中的童話和現實
本文是卡羅爾·亞瑟頓博士對《簡·愛》中呈現的幻想與現實之分析。 在這部小說裏,夏洛蒂·勃朗特借用童話和神話,還有她與弟妹們童年時的幻想世界,把現實和幻想糅合為一。
《簡·愛》和叛逆的孩子
通過兒童文學、教育著述和夏綠蒂·勃朗特自己的童年經歷,薩利·沙特爾沃思教授剖析簡愛童年的激情和叛逆。
《簡·愛》與十九世紀的女性
薩莉·莎特沃思教授探討了夏綠蒂·勃朗特如何通過塑造一位既有工作且要求受到尊重,自製有度同時又激情叛逆的女主角,從而挑戰了十九世紀英國社會的得體女性行為觀。
《簡·愛》裏的童年
約翰·鮑溫教授和安·丁斯代爾討論勃朗特姐弟創造的貢代爾和安格里亞幻想世界,以及這些幻想對三姐妹後來的小說創作所產生的持久影響。拍攝於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博物館。
《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暴力
《羅密歐與茱麗葉》不單是一個愛情故事。在這篇由安德魯·迪克森撰寫的文章裏,你可以了解該劇如何反映倫敦在莎士比亞時代的暴力和混亂,以及後世的導演們如何利用這部劇來探索自身時代的衝突。
《老舟子詠》導讀
謝默斯·佩里博士介紹《老舟子詠》的創作緣起,以及柯勒律治如何通過這首詩探討罪惡、受難和救贖。
《聖誕頌歌》的起源
狄更斯的《聖誕頌歌》反映了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對貧窮、勞動者與聖誕精神的認知。約翰·薩瑟蘭教授對此進行了研究分析。
《荒原》中的文學經典
T·S·艾略特的《荒原》中,多處提及其他文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莎士比亞、但丁、詹姆斯·喬伊斯和威廉·布萊克的作品。本文中,謝默斯·佩里將帶您探尋這些作品。
《荒原》之聲:音、律、樂
《荒原》中充斥著聲音和音樂,上迄古印度教和佛教經文,下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凱瑟琳·穆林將帶您聆聽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詩歌中的聲音。
《達洛維夫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達洛維夫人》的故事發生在1923年6月的一天,它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其結束後五年,如何持續影響著那些倖存者。大衛·布雷肖探索了小說中對死者的紀念以及對心靈創傷和追悼之情的再現。
「別求新聲於異邦」——英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翻譯
本文簡要梳理自清末以來英國兒童文學在中國的百年翻譯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現象,以期認識英國兒童文學在中國兒童文學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影響。
「和王爾德拼才華」獲獎作品大賞
為呼應在港期間活動,大英圖書館的微信和微博平台還同時舉行了「和王爾德拼才華,神秘福袋等你拿」線上活動。活動吸引了數千位參與者及大量創意無限的翻譯佳作。經過九天艱難的評選,本次活動的獲獎譯者名單終於出爐了!
「唱歌跳舞是多麼開心的事!」——安潔拉·卡特與《明智的孩子》
「正」生和私生、高雅和低俗、北倫敦和南倫敦,《明智的孩子》中,一切都以二元對立為核心。格雷格·布澤雷爾講解安潔拉·卡特的最後一部小說,這則故事講述欠思姐妹朵拉和諾拉、罕擇表演世家,以及講述一種活在眾目睽睽下的生活。
「有意味的『沒有意思』」——愛麗絲的中國之旅
本特邀中文文章分析《愛麗絲夢遊仙境》作為英國黃金時代兒童文學經典作品的特質,以及該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傳播和影響,探討其對於當代中國的意義。
「自然」與「城市」:張愛玲與勞倫斯的創作姻緣
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就被譯介到中國,其作品的驚世駭俗,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勞倫斯是張愛玲喜讀的作家之一,兩者的創作無疑存在一定的關聯。本文主要探討張愛玲與勞倫斯創作中對心理分析技巧及多種意象的運用,並分析張愛玲在對勞倫斯作品的接受中是如何以敏慧的藝術感受,在創作中進行融合與轉化。
「頹廢」之女:維多利亞世紀末的「新女性」
追求自由、特立獨行、受過教育、對婚姻和育兒不感興趣,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大膽挑戰了維多利亞時代傳統觀念中的理想型女性角色。格雷格·布澤雷爾將細數「新女性」在新聞報導及托馬斯·哈代、喬治·吉辛和莎拉·格蘭德等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被描繪成滑稽的、危險的或鼓舞人心的形象。
E·M·福斯特的同性戀小說
凱特·西蒙森(Kate Symondson)就福斯特的性傾向如何塑造其寫作之課題展開探討,並講述了關於福斯特沒有任何作品發表的那段漫長時期的故事。
一便士驚悚小說
「一便士驚悚小說」是十九世紀的一種熱門出版物類型。本文中,朱迪斯·弗蘭德斯探討這些廉價浮誇、大量配圖的故事書為何能在維多利亞時期如此盛行。
一場記錄聲音的競賽
140多年前,全球各地的發明家們都摩拳擦掌,試圖製造出一台能夠捕捉聲波的機器。哈里特•羅登(Harriet Roden)深入研究了這場錄音競賽中的關鍵人物。
一笑百年扇底風──《溫夫人的扇子》百年紀念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為讀者生動介紹奧斯卡·王爾德的成名劇作《溫夫人的扇子》,通過分析劇中的人物設定以及關鍵的情節發展,深入探討了這位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劇作家是如何以「反諷」與「幽默」從而對他身處的維多利亞時期上流社會的價值觀提出尖銳挑戰。
什麼是《大憲章》?
這個由巨蟒劇團(Monty Python)的特里·瓊斯(Terry Jones) 擔任旁白的動畫短片將帶你回到中世紀英國,探秘約翰王的專政和貴族們的挫敗,領略《大憲章》原始條款內容的非凡意義。
兒童文學中的幻想和童話
葛籣比教授講述十八、十九世紀兒童文學中幻想和道德元素的關係。
全球音樂產業的品味、地點與殖民主義
你在廣播節目中最常聽到的是什麼類型的音樂? Spotify上播放最多的音樂流派是什麼?阿瑪爾·卡利亞(Ammar Kalia)探索殖民主義與全球音樂產業之間的聯繫。
共敘英華: 探尋英國華人社群與文化
大英圖書館中文館藏策展人謝函霖(Han-Lin Hsieh)淺談《共敘英華》特展。
勃朗特姐妹在中國的譯介和接納
本文講述勃朗特姐妹在中國的故事。從1925年出版《簡·愛》中譯本開始,她們的文學瑰寶在中華大地經歷興衰起伏,如今則被中國讀者閱讀、研究和喜愛,視同己出。
十九世紀的劇院
在十九世紀初的倫敦,其實只有兩家劇院。今天,榮譽退休教授杰姬·布拉頓將帶領我們追溯歷史,了解劇院在十九世紀的發展,探索在這一時期湧現的新場所、表演的新形式和戲劇作家。
十九世紀的少年犯罪
諸如《孤雛淚》這樣的小說讓我們熟悉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少年小偷慣犯,但真實存在於十九世紀的少年犯罪究竟有多嚴重?馬修·懷特博士利用維多利亞時代的記述和短暫流行的讀物,揭示了關於《孤雛淚》的一些基本事實。
十九世紀的性別定位
凱西·休斯教授透過婚姻和性、教育和權利,探究在十九世紀英國的性別觀念。
十八世紀城市的興起
十八世紀的英國,城市急速擴張,人們不斷湧入城市尋求工作。馬修·懷特探討在倫敦以及英國北部的新興工業城市中,這種變化對於街頭生活與人們生存狀況的影響。
哈利波特:魔法簡史
大英圖書館中世紀歷史手稿主策展人朱利安·哈里森淺談《哈利波特:魔法史》特展中的精選展品。
哥特
約翰·鮑溫教授就哥特小說中的重要母題展開討論,其中包括「詭異」、「崇高」及「超自然」。影片攝於倫敦西南部特威克納姆的草莓山莊。
哥特的意象
所謂哥特文學是指怎樣的文學?約翰·鮑溫教授探究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幾部最著名的哥特小說,探討它們的共性包括非主流的地點、轉型的時代和對人的恐嚇及操控。
喚醒沉睡的書:布魯姆斯伯里派和新月派在中國
隨著西方文學的解禁,中西文學作品的關聯一一被「喚醒」。本文細談布盧姆斯伯里派和新月派於成立背景、理論、社會性及意識流的運用上的驚人巧合。
夏洛克·福爾摩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偵探
為甚麼當其他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中的偵探人物早已被遺忘,而夏洛克·福爾摩斯仍能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為之癡迷?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約翰·薩瑟蘭教授對當時的先令驚險小說、犯罪高手和法醫學進行了一番考察。
夏綠蒂·勃朗特:生活和幻想的融合
夏綠蒂·勃朗特借助她筆下的那個少年和青年教師,駕輕就熟地在尋常和幻想世界之間遊走。約翰·鮑恩教授以本文探討這種雙重存在在《簡·愛》中的體現。
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館的歷史
聲音檔案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樣成為大英圖書館的一部分?蒂莫西•戴(Timothy Day)帶您一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大衛·鮑伊
通過從科幻小說、日本戲劇和好萊塢文化中汲取養分,大衛·鮑伊展示了一系列挑戰性別和社會傳統的身份形象。在本文中,加文·馬丁探討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鮑伊的風格對音樂家們的影響和啟發。
奧斯卡·王爾德:策展人之選
本篇文章中,亞歷珊德拉·奧特通過探討奧斯卡·王爾德的原始手稿文獻,帶我們走進王爾德寫作生涯。
奧斯卡·王爾德的一生
從奧斯卡·王爾德的早年成功到其臭名昭著的審判及晚年流放生活,安德魯·迪克森在本篇文章中深入探析王爾德的生平、著作及其文學遺產。
奧斯卡·王爾德的風景
為呼應於香港國際文學節舉辦的王爾德主題活動,大英圖書館攜手香港台灣雙城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Dimension Plus 呈現精彩的視覺藝術項目。
女性作家的匿名與化名
格雷格·巴茲韋爾(Greg Buzwell)探討了女性作家為發表作品所經歷的阻礙與周折。
女性參政權運動
了解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爭取女性參政權的活動人士如何為英國女性爭取到投票權。誰參與了這些運動?她們的目標是什麼?她們使用了怎樣的方式?
女性教育、閱讀與珍·奧斯汀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有關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和性質的爭論如火如荼。在本文中,凱西·薩瑟蘭教授分析這些爭論,並介紹珍·奧斯汀及其筆下女性角色的教育和閱讀習慣。
如何說再見——《原來如此》內外的故事
本文簡要介紹拉迪亞德·吉卜林作品《原來如此》的創作背景、作品影響、故事概要和語言風格等方面,並通過對其中譯本的簡單梳理闡明本書在中國譯者和讀者心中的地位。
威廉·布萊克的印書之道
邁克爾·菲利普斯展示威廉·布萊克的印刷工藝,闡述了此工藝與布萊克的詩歌繪畫創作之間的關聯。
威廉·布萊克與十八世紀的兒童文學
朱利安·沃克從十八世紀兒童文學的語境出發考察威廉·布萊克的詩歌,探討他的詩作對「童年」的態度是如何挑戰了十八世紀關於道德教育的傳統觀念。
家庭女教師的形象
從《簡·愛》到《浮華世界》,家庭女教師是維多利亞時期文學中常見的形象。她同時也是一個奇怪的角色:既不是家庭成員,也不像普通的僕人。凱西·休斯重點闡述了十九世紀社會中家庭女教師的角色與地位。
對意識與現代性的探索:《達洛維夫人》的導讀
艾琳娜·修沃特講述維吉尼亞·吳爾芙如何在《達洛維夫人》中運用意識流手法潛入她筆下人物的思維,從而展現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那個時期的文化與個人的變化。
小說中的孤兒
孤兒為甚麼如此頻繁地出現在十九世紀的小說中?約翰·穆蘭教授研究了這個時期一些最著名的例子,對孤兒角色為作家所提供的可塑性作了一番反思。
工業革命
馬修·懷特在本文中探討永久地改變英國風貌和基礎設施的工業革命。
布魯姆斯伯里與中國
赵毅衡教授在本文講解由維吉尼亞·吳爾芙及畫家瓦妮莎·貝爾為核心的布魯姆斯伯里派與中國新月派千絲縷的相似點。
帶有道德和教誨寓意的兒童文學
M.O.格倫比教授考察十八、十九世紀的兒童文學如何試圖將社會倫理教化與娛樂相結而成來教育年輕讀者。
徐志摩詩歌導讀
通過分析包括《偶然》《再別康橋》在內的幾首詩,多樂茜·特倫奇·邦內特對徐志摩詩作在語言和意像上的創新及其所受到的主要影響進行了探討。
從泰晤士河奔流到黃河:英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
從十九世紀中的第一個中譯本到廿一世紀的最新譯作,本文概述英國文學在中國接納的過程,以及對現代中國文化和文學界的有力影響。
從聲波記振儀到Mp3:錄音格式的歷史變遷
怎樣才能捕捉聲音呢?它是一種看不見的、非物質的東西。 150多年前,人們還根本無法想像在手機上播放音樂是什麼概念,但那時已經有一些天賦異禀的思想者們開始著手研究這種技術了。他們發現了“音頻格式”,一種可以容納聲音的神奇的東西。就像漂流瓶裡的信一樣,只要有合適的設備,這些格式就能捕捉、傳輸和回放原本轉瞬即逝的聲音。
從錫紙到探戈:錄音和流行音樂的製作
弗洛拉·威爾森(Flora Willson)博士探討了早期音樂錄製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拜倫勳爵:十九世紀的浪子
克拉拉·德拉蒙德,在本文解釋了拜倫勳爵的政治活動、私生活、以及他對其他詩人的看法,是如何導致他獲得「十九世紀的浪子」的名聲的。
拜倫與拜倫式英雄:拜倫作品在中國的譯介
郭婷博士深入介紹二十世紀初拜倫及其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歷史。
查爾斯·布思的倫敦貧困地圖
維多利亞時期的商人查爾斯·布思著手探查當時的貧困水平是否被誇大,結果卻發現實際情況更為糟糕。
查爾斯·狄更斯和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晚宴
西蒙·卡洛就查爾斯·狄更斯關於聖誕晚宴的種種描寫進行了深入探究,並對英國節日的佳餚傳統追本溯源。
棄兒、孤兒與未婚母親
露絲·理查遜探討影響《孤雛淚》創作的那個貧窮、高死亡率、充滿偏見與善行交織的世界。
歡樂、希望和愛情的天籟之音:雪萊在中國的翻譯和接受
本文講述自1902年起,詩人珀西·比希·雪萊的經典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歷史,及其被中國讀者閱讀、研究的故事。
浪漫主義者
史蒂芬妮·佛沃德博士闡述浪漫主義的核心思想及其影響,並從華茲華斯、布萊克、雪萊、濟慈等作家的作品中尋找浪漫主義的痕跡。
消費主義的興起
十八世紀,隨著服飾、食品和家居用品變得日益豐富,購物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馬修·懷特博士探究這一時期的商品交易,闡述了眾多奢侈品與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種植園奴隸制之間的聯繫。
湯姆和傑里的《倫敦生活》
佚名作者「溫和筆者」探察了皮爾斯‧伊根所著的十九世紀暢銷書《倫敦生活》,書中通過湯姆和傑里「在倫敦城區的漫遊和狂歡」,向讀者展示了都市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獨特景觀。
烏鎮的孩子:記木心的英國之行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特别撰文《乌镇的孩子:记木心的英国之行》,回忆二十多年前他陪同木心在英国度过的短暂时光。
王爾德與維多利亞時代的風尚
愛爾蘭詩人、小說家奧斯卡·王爾德曾是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倫敦戲劇界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他的連珠妙語常讓上流社會忍俊不禁、捧腹不已。在本篇文章中,時尚歷史學家安伯·布查特深入探討王爾德與流行風尚之間的關係。
珍·奧斯汀:社會現實主義和小說
珍·奧斯汀的書裏滿是尋常的人物、地點和事件,與當時其他小說截然相反。 在本文中,凱西·薩瑟蘭探討社會現實主義在奧斯汀作品中的作用。
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城市
異化的現代自我是大城市而非鄉村或小鎮的產物。凱瑟琳·穆林描述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現代主義時期,作家對於城市的感知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通常這個城市就是倫敦,對詹姆斯·喬伊斯來說則是都柏林。
生活在布魯姆斯伯里
從源起、意義至核心人物瓦妮莎與維吉尼亞·吳爾芙兩姐妹,趙毅衡教授深入剖析布魯姆斯伯里派及其特點。
百年沈浮:王爾德在中國的文學命運
本文講述奧斯卡·王爾德在中國的故事,從五四運動時期王爾德首度被譯介到中國,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廣受歡迎的王爾德改編劇,再到2015年《不可兒戲》在北京上演,一同回顧這位偉大作家及其作品的百年沈浮史。
福爾摩斯現象:一個「跨文化」的述評
在本篇特邀文章中,李歐梵教授探究了《福爾摩斯探案》在中國尤其是晚清時代(二十世紀初)的譯介與傳播,集中討論了虛構主角福爾摩斯作為一位「維多利亞式的紳士」是如何被塑造,並探討了他在中國讀者心目中的特殊魅力。
童年觀
十八世紀中期,「童年」染上積極正面的色彩,代表自由和純真。金伯利·雷諾茲教授探討這種新態度對十八和十九世紀作家的影響。 有些作家希望,童年能在他們的筆下永存。
第一份、罕見的、唯一的… 大英圖書館館藏中的聲音記錄
從計算機製作的第一段旋律,到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唯一的聲音記錄,再到可愛島奧亞吸蜜鳥的絕唱。哈里特·羅登(Harriet Roden)探索了大英圖書館館藏中第一份、罕見的及唯一的聲音記錄。
第三十一講:文藝復興與莎士比亞
木心在本文中重點分享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家,深入淺出論述這時期文學史,並介紹莎士比亞著名劇作。
第三十九講:十九世紀英國文學(一)
十九世紀的英國文學,木心視為一場嘉年華。在眾多傑出詩人中,唯獨視拜倫為「兄弟」,於本文中重點著墨拜倫一生與《唐·璜》及《哈羅德遊記》等著作。
第三十五講:十八世紀英國文學
本文從十八世紀詩人談到小說家,以亞歷山大‧蒲柏開首,同時囊括了喬納森·斯威夫特、 丹尼爾·笛福及休謨等這時期的著名作家及哲學家,一覽十八世紀經典。
第六十三講:意識流
從意識流的源起到哲學背景,木心於本文仔細論述何謂意識流,並以普魯斯特、喬伊斯、吳爾芙等名家作品,進一步分析不同的應用和理論。
第四十一講:十九世紀英國文學(三)
延續《十九世紀英國文學》(二),木心從女小說家抬頭談到吉辛及王爾德,緊接略述十九世紀文學批評及英國散文家。
第四十二講:《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四)
木心於本文續談十九世紀文學批評,介紹托馬斯·卡萊爾、約翰·羅斯金及沃爾特·佩特等著名批評家,分享他對這些批評家的看法。
第四十講:十九世紀英國文學(二)
從十九世紀詩人到小說家,木心在本文分享了雪萊、 濟慈、 查爾斯·狄更斯乃至夏綠蒂·勃朗特等享負盛名的作家所處身的時代、生平及對其作品的看法。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達洛維夫人》
艾琳娜·修沃特教授探討維吉尼亞·吳爾芙突破性的作品《達洛維夫人》中的現代性、意識流、性別和時間。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倫敦
維吉尼亞·吳爾芙愛倫敦,她的小說《達洛維夫人》那著名的開頭寫的就是克拉麗莎·達洛維在倫敦城裡漫步穿行。 大衛·布雷肖在此試圖探究倫敦城的興奮、美麗與不公是如何影響了吳爾芙的創作。
維多利亞時期的聖誕節
朱迪斯·弗蘭德斯為我們講述,從聖誕樹、聖誕拉炮、賀卡到聖誕頌歌,這些延續至今的聖誕節傳統是如何從十九世紀發展而來的。
老舍《二馬》導讀
老舍的《二馬》記錄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對中國父子在倫敦經營一家古玩舖的經歷。在對這部小說的導讀介紹中,安妮·維查德(Anne Witchard)探討了老舍如何用幽默的筆調塑造人物生活,直面種族主義。
自由或壓迫?反烏托邦恐懼
米克·艾殊利(Mike Ashley)探討英國、俄羅斯和美國作家為回應二十世紀政治形勢,如何創作出虛構的壓迫性世界和極權主義政權。
與王爾德拔河記──《不可兒戲》譯後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與讀者分享了其在翻譯奧斯卡·王爾德的作品《不可兒戲》中的所想所感,通過從原文及譯文中多處取例分析,生動有趣地詮釋了他是如何將王爾德作品中那字裏行間的「毒舌」與「嘲諷」滲透到中文譯本裏。
英倫夜譚
1994年6月6日,木心與他的學生陳丹青一起,受邀訪問英國三週。這是木心先生一生中第一次來到歐洲,《英倫夜譚》這篇未完成的「遊記」,也是他首次對紀實文學寫作的嘗試。
英國女子足球的歷史
儘管女性參與足球運動的歷史與足球運動本身一樣久遠,但在英國,女子足球卻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抵制。一起探索這項運動的起源,以及女性為爭取比賽權所付出的努力。
英國校園故事
為甚麼有那麼多讓人無比著迷的童書故事都發生在校園? M·O·格倫比一路細數小說裏的各種校園經典:從十八世紀「教教夫人」經營的「小型女校」,到維多利亞時代狄更斯筆下恐怖的多斯男童學校,勃朗特筆下陰鬱的洛伍德,最後來到霍格華茲的魔法學校。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教育
在一個越來越繁複的世界裏,目不識丁的男孩或女孩能獲得的機會微小。有鑑於此,一些日校因而成立,種類包括貧民兒童免費學校、教區學校以及教會學校。
茱麗葉的口才
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茱麗葉從最初那個需要監護的孩子,成長為一名深深墜入愛河的芳齡女子。彭妮·蓋伊分析這一轉變及其悲劇性的結果與茱麗葉詩才的成長之間的關聯。
莎士比亞時代的倫敦
早期現代的倫敦是正在擴張中的國際大都市,人群混雜,有朝臣、商人、工匠,也有妓女、乞丐和扒手。艾利克·拉斯穆森與伊安·德庸兩位教授在此文中描繪了這座塑造莎士比亞的想像力的城市。
莎士比亞的一生
從斯特拉特福到倫敦(再返回家鄉),從「鵲起之鴉」到「我們的舞台奇才」,安德魯·迪克森為我們細數威廉·莎士比亞的生平點滴。
莎士比亞的老妹妹們
從BBC出品的《新世紀福爾摩斯》到安潔拉·卡特故事裡的欠思姐妹,《明智的孩子》中文譯者嚴韻,從意想不到之處下筆暢談這本妙想天開的小說是如何詼諧地將莎士比亞、以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聯繫在一起的。
莎翁在此,不可兒戲
企鵝出版社作家南希·佩萊格里尼探討莎翁舞台中譯本所遇到的挑戰,以及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的目標——為中國觀眾創造貼合中國舞台所需要的莎翁劇本。
蘭姆的心靈雞湯
查爾斯·蘭姆儘管一生坎坷,筆下文章卻猶如心靈雞湯,梁文道於本文娓娓道來蘭姆自少年時代到進瘋人院等的經歷,如何造就其華麗而質樸的風格。
警察制度的建立和偵探小說的興起
朱迪思·弗蘭德斯在本文中介紹了1829年倫敦警察廳的創立、隨即誕生的虛構偵探形象及兩者之間的關聯。
讀懂《愛麗絲》
金伯利·雷諾茲教授介紹路易斯·卡羅是如何把邏輯、童真和文學傳統,編織成《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部奇想天外的作品。
讓莎士比亞音樂進入歌劇——以及莎士比亞歌劇的音樂
通過對比本傑明·布里頓和邁克爾·蒂皮特兩位作曲家各自對《仲夏夜之夢》的歌劇改編,奧利弗·佐登探討了為莎士比亞劇本進行音樂創作所面臨的挑戰
貧民窟
朱迪斯·弗蘭德斯探討十九世紀城裏窮人的居住狀態,評價貧民區的「改善」事業,及查爾斯·狄更斯、亨利·梅休等作家為向公眾披露貧民窟裏悲慘狀況所作出的努力。
跨國之誼:吳爾芙與凌叔華的文學姻緣
維吉尼亞·吳爾芙與凌叔華分別是英國「布魯姆斯伯里派」和中國「新月派」的著名女性作家。帕翠西婭·勞倫斯教授在本篇特邀文章中探究,這兩位才華橫溢的傑出女性何以結緣,並展開長達十六個月的“跨國界文學對話”。
跨文化閱讀莎士比亞與湯顯祖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皆於1616年先後逝世。本文以這兩位中英文豪作為文學路標,從其作品延伸至他們所代表的兩種不同的戲劇傳統與文化世界,展示跨文化深層閱讀的豐富可能性及其意義。
過度關注自殺?
精神抑鬱和自殺,多已成為描述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關鍵字眼。而依本文作者林德爾·戈登之見,此般描述有捨本逐末之嫌,不僅淡化了吳爾芙留給後人的瑰寶,也貶損了她作為一位極富開創性的作家、女權主義者和政治知識分子的名望。
開膛手傑克
1888年,人稱「開膛手傑克」的未知兇手在倫敦白教堂區域連續殺害多名女性,留下多樁千古懸案。朱迪斯·弗蘭德斯在本文介紹了圍繞這個神秘殺手而衍生的恐怖氣氛是如何融入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文學當中。
間諜小說
格雷格·布澤雷爾細數間諜小說的發展史——從一戰前的起源到冷戰時期的黃金時代。
馬修·斯威特論《德古拉》
此部短片為英國天空廣播公司《英國恐怖故事》系列劇集的動畫宣傳片第二部,由導演Gergely Wootsch於動畫製作公司Beakus創作。這部帶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德古拉》的啟發,由馬修·斯威特闡述小說的來龍去脈。
馬修·斯威特論《科學怪人》
此部短片為英國天空廣播公司《英國恐怖故事》系列劇集的動畫宣傳片第一部,由導演Gergely Wootsch於動畫製作公司Beakus創作。這部帶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科學怪人》的啟發,由馬修·斯威特闡述小說的來龍去脈。
馬修·斯威特論《道連·格雷的畫像》
此部短片為英國天空廣播公司《英國恐怖故事》系列劇集的動畫宣傳片第三部,由導演Gergely Wootsch於動畫製作公司Beakus創作。這部帶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道連·格雷的畫像》的啟發,由馬修·斯威特闡述小說的來龍去脈。
每页显示
24
/
48
/
72
/
96
/
120
/
项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