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的興起

十八世紀,隨著服飾、食品和家居用品變得日益豐富,購物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馬修·懷特博士(Dr Matthew White)探究這一時期的商品交易,闡述了眾多奢侈品與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種植園奴隸制之間的聯繫。

歷史學家將喬治王朝稱為「製造業時代」(age of manufactures),那時英國百姓能夠選擇的物質產品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

商店與購物

伴隨日益便利的交通和日臻完善的產品製造工藝,商品交易變得前所未有地快捷和高效。隨著城鎮與城市的迅猛發展,購物成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逛街與購物從而成為了一項文化活動。許多高檔的店鋪出現在雅緻的城區,例如倫敦的河岸街(Strand)和皮卡迪利街(Piccadilly),以及溫泉小鎮巴斯和哈羅蓋特。

但即便是在相對較貧困的地區也有許多家商舖相互競爭,在大多數社區,商舖代表著社交活動的重要中心。在大部分的城鎮,每週舉行的農產品和牲畜集市也是一項重要活動。此外,每天亦有小商小販忙忙碌碌地兜售著各種農產品,以換取幾便士的收入。這些農產品包括糕點、水產、蔬果以及各種家居用品。

店面經過精心設計以吸引路人的目光,誘使顧客進店。展示商品的弧形櫥窗、高高掛起的招牌、明亮的燈光、一面面鏡子和色彩醒目的廣告,這一切都成為十九世紀初零售店的標準配置。

許多店鋪專門迎合品味高雅的客人,於是在這些店舖裏購物成為區分社會階層的一個標誌。女帽店、男裝店、金器店和家具店等,都緊跟富人的品味與潮流。當時的一位遊客曾這樣描述倫敦:「這裏遍布金銀碗碟,有光彩奪目的珍珠寶石,有最精美的家居用品,更有無數的耳環、鐘錶、項鍊、手鐲、香水、成衣、絲帶、蕾絲、女帽,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果。」

大多數零售商專門售賣某一類商品,他們也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例如布商、書商、假髮商、針織品商,等等。大部分商販會在當地散發卡片,以吸引顧客並提高知名度。顧客走進商店後,可以在櫃檯邊把玩商品,店員會鼓勵顧客親自體驗,例如感受最新款的布料,試戴手錶,或是在新家具上放鬆休息。和今天一樣,購物的體驗和商品品質一樣重要。

服飾

服飾與時尚對於富人來說非常重要。一件衣物通常代表著當時一個人擁有的最貴重的財產,因此人們也會格外珍惜新服裝。厚重難清洗的羊毛衣物在十八世紀上半葉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便宜的印染棉布。這些棉布最早從印度進口,後來由英格蘭北部逐漸壯大的紡織商生產。棉質衣物為普通提供了更多輕便且色彩多樣的服裝選擇,它們耐穿易洗,對穿著的人來說也就更衛生。

從十七世紀末開始,不同階層的男性都逐漸穿上了常見的三件套:馬褲、馬甲、外套。此外,再配上百褶領襯衫、長襪和帶搭扣皮鞋就是全套正裝。女性則通常身穿緊身胸衣、襯裙和半身裙。便宜的布料上印著花飾或圖案。昂貴的衣物則由絲綢製成,或是縫有刺繡或是縫進了柔軟的襯芯。帽子依然是男女時裝的一部分:男性常戴三角帽,女性則係著寬沿的籐編軟帽。

食品

隨著英國國內貿易日漸發展,大多數城鎮也因此能享受到新鮮的農產品。倫敦作為一個繁忙的港口城市,有源源不斷的海產輸送進來,每天都有數噸的新鮮魚類運到城市碼頭。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從臨近的市場和周圍各郡的果園運到倫敦,其他城鎮也會每週舉行農產品和牲畜集市。

在餐廳享受美酒美食仍然是是富人的生活潮流,但即使是社會中最貧苦的人也有機會外出用餐。十八世紀的大部分城鎮都有不少的餐館和酒館,那裏有物美價廉的餐點,也有咖啡和熱巧克力之類的飲品可供消費。到了十八世紀中葉,英國的酒館已達五萬家,為各類人提供服務。尤其是咖啡館那裏成為了社交生活的中心,人們在那裏論政治、談生意。許多銀行和保險機構,例如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就起源於十八世紀的「咖啡館文化」。

家居用品

在這一時期,曾為富人專享且價格不菲的日常用品也如食品一樣逐漸走向大眾。

和食品一樣,曾經富人專享、價格不菲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在這一時期漸漸走向了大眾。普通工產階級也能負擔得起批量生產、更為廉價而多樣的家居用品,享受這場「消費者革命」所帶來的便利。

陶器、金屬器皿等各類製造業的繁榮和擴張,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從前的普通勞動者用木質餐具和金屬大盤子用餐,現在卻用上了韋奇伍德牌(Wedgwood)的陶瓷餐具。消費者還漸漸對各種新式家居用品和家具產生了需求,例如金屬刀叉、大小地毯、鏡子、爐灶、水壺、平底鍋、鐘錶,以及各種令人目不暇接的家具。大眾消費的時代已然來臨。

奢侈品和奴隸

更高的購買力和逐漸下跌的物價意味著對新興消費品的需求日益上漲。例如,英國對糖的消費量在1690年與1740年之間翻了一番,而同時期茶的價格跌了五成。但是,這些日益普及的奢侈產品也有其陰暗的一面。那些被成噸地輸送到布里斯托爾、利物浦和倫敦等繁榮的英國港口的產品,如棉花、糖、朗姆酒和煙草,無一不來自於逐漸擴張的南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種植園,那裏的商人非常依賴於非洲奴隸作為種植圓的主要勞動力。

十八世紀,大約有一千一百萬名奴隸被歐洲商人從非洲運送至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每五名奴隸中就有一人因船上擁擠不堪、骯髒危險的環境而中途喪命。之後,又有成千上萬的奴隸在種植園中因疾病、過勞和虐待而死去。直到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才出現了較大的反奴隸制運動,由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托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等福音派改革家發起。這就是跨越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在英國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中所扮演的角色,數百萬的非洲人因此被販賣和奴役。

文章翻譯: 陳胤全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撰稿人: 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教授馬修·懷特是赫特福德郡大學歷史系的研究員,專研十八至十九世紀倫敦的社會歷史。馬修的專業研究興趣包括犯罪、懲罰和警局製度的歷史,以及城市化的社會影響。他最近發表的作品主要關註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公共司法形式的變遷,尤其關注群眾被處決及其他司法的懲戒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