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教育

在一個越來越繁複的世界裏,目不識丁的男孩或女孩能獲得的機會微小。有鑑於此,一些日校因而成立,種類包括貧民兒童免費學校(Ragged Schools)、教區學校(Parish Schools)以及教會學校(Church Schools)。

貧民兒童免費學校源於主日學校(Sunday School) ,這是由羅伯特·賴克斯(Robert Raikes)於1780年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創立,他教孩子識字,使他們能夠看懂聖經。後來,朴茨茅斯(Portsmouth)的修鞋匠約翰·龐茲(John Pounds)聚集了一群孩子與他的殘疾侄子玩耍作伴,到了1818年,他大約有了一個三、四十人的班級,他用《聖經》教他們識字,因為這是當時唯一容易獲得的書籍。這種想法傳到了倫敦。1844年,十九所貧民兒童免費學校聯合成立了貧民兒童免費學校聯盟(Ragged School Union),由沙夫茨伯里勳爵(Lord Shaftesbury)領頭。到了1861年,他們在倫敦的兒童學生達四萬多人,包括罪犯、酒鬼、惡毒的繼父繼母的孩子,還有棄兒——甚至還有「可憐的羅馬天主教徒的孩子,這些教徒須是不反對自己的孩子讀聖經的」。到了1870年,倫敦有兩百五十所貧民兒童免費學校,倫敦之外則有一百多所。與此同時,某倫敦富商的兒子、伊頓畢業生昆丁·霍格(Quintin Hogg)於1863年創建了一所貧民兒童免費學校,就在倫敦河岸街(Strand)附近,當時霍格年僅18歲。他的學生屬於街頭兒童中最野蠻、最赤貧的那一類。霍格堅持辦學,甚至為無家可歸的男孩子們建了個「寄宿小客棧」(doss house)。他的一個姐妹參與管理為女子所設的班級,而這些女孩與男孩一樣失控得難管教。倫敦理工學院(London Polytechnic),即現今的威斯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其源頭可追溯到昆丁·霍格。

學徒

學徒制的理念是值得稱道的:學徒期是固定的,通常是七年,某個行業的師傅或女師傅會訓練培養一個年輕人,使他學會靠此技能謀生。師傅負責學徒的衣食住,但沒有義務付給他報酬,不過許多師傅在學徒期的最後幾年會支付薪酬,這時學徒已經充分掌握了技能,能成為師傅的好幫手。這個體系在全社會各行各業都通用。富商、金匠、銀行業者從滿懷希望的學徒的家長支付的學費那裏獲得了不菲收入。泰晤士河船夫與駁船夫公司(Company of Watermen and Lightermen of the River Thames)握有泰晤士河上運輸的壟斷權,1858年,該公司員工門下共有學徒2140名。窮師傅可以從來自教區濟貧院童工的無酬勞動中獲利。許多醜聞是關於教區學徒受虐待後逃跑,甚或受虐致死的。

教區學校

教區濟貧院是為那些沒能被送出去做學徒的孩子們提供教育的,然而這項職責並沒有被充分地履行。一些濟貧院為達到要求,將兒童送往倫敦郊區為貧困兒童設立的「倫敦中心地區學校」(Central London District School),該校號稱「怪獸學校」是因為它的規模——它收納了一千名學生。 (後來,查理·卓別林曾是那裏的學生。)

教會學校

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與不從國教者運動運動(non‐conformist movement)都提供初等教育,也採用了蘭卡斯特體系(Lancaster system);據此,最聰明的學生將其所學教給一群同輩同學,而每個人又將所學依次傳遞,等等:這樣的方法有條不紊,表面高效,但也容易出錯。然而,約瑟夫·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本人用這種方法教授一千個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閱讀、寫作和「計算」。該體系在1846年被接受過正式訓練的中小學教師所取代。這兩個機構都設立了教師培訓學院,為他們的畢業生成為訓練有素的合格教師提供就業資格。

猶太人免費學校

猶太人免費學校於1817年在倫敦東區成立。到了1822年,該校為六百名猶太男孩以及三百名女孩——這些人數幾乎達到「怪獸學校」的規模——提供「一種宗教的、道德的以及實用的教育」。摩西·安傑爾在1842年到1897年擔任校長,他博學且極富教書的天賦。到了1870年,該校學生達兩千四百名,可能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學校。(該校如今仍在哈羅鎮。)

公學

只有英國人會將他們最排他、最昂貴的教育機構稱之為「公立」,而溫徹斯特學院(Winchester College)是最早的一所,建於1382年。伊頓的聖瑪麗學院(the College of St Mary at Eton)隨後於1440年創立。在十九世紀,一連串的新學校相繼成立,反映了中產階級對於貴族與紳士的地位象徵的嚮往。他們強調運動精神的重要性,強調某種基督教精神的重要意義,這一派後來也被稱為「強身派基督教」(Muscular Christianity)。他們培養了自信的年輕人,預備成為軍隊或行政機構的領導者,效力於英國本土或大英帝國。在優先次序上,學識變得不那麼受重視了。

女子教育

在上層階級中人們過去認為女孩子終要嫁人,因此並不需接受正規教育,她只需長得漂亮,懂得娛樂款待丈夫的賓客,再生幾個孩子。諸如彈鋼琴、唱歌與插花這樣的「才藝」都是極為重要的。若不能找到丈夫,她的前景將會是嚴峻的,會變成「未婚姑婆」(maiden aunt),總是被召喚去照顧她年邁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孩子。她甚至可能被迫從事家庭女教師的職業,被「關」在上課的房間裡,與學生們待在一起,而這些學生並無興趣去吸收她正在講解的知識。這對於聰慧的女性而言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但是,她們的境遇也得到了改善,當坐落在倫敦哈利街(Harley Street)的女王學院(Queen’s College)在1848年建立的時候,該學院給予家庭女教師一個公認的、很暢銷的資格證明。那裡不談「才藝」。十年之內,切爾滕納姆女子學院(Cheltenham Ladies’ College)也建立了。其他的女子公立學校隨後建立。女子教育的發展再度引發了對選舉權的訴求。全國女性選舉權協會聯合會(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在1897年創立,遭到女皇的強烈譴責,女皇本人坐擁難以想像的權力,卻不能明白女人究竟為甚麼會想獲得選舉權。

國家干預

1833年頒佈的《工廠法》(Factory Act)向僱主施加一項責任義務:為13歲以下僱員提供半日制教育。實際上,該法案卻很容易被忽視,而突破性的進展發生在1870年。當選的學校董事會可以徵收當地稅收,用以開設新學校,為10歲以下的兒童提供教育。 1880年為男女童提供的初等教育成為義務教育,而年齡上限延長到了13歲。到了1874年,這樣的「公立小學」(Board Schools)有五千所。法律的另一變化使女子文法學校得以建立,並受到資助;到了1898年,這樣的學校已達九十所。

大學

幾百年來,牛津劍橋這些古老大學在錄取新生時設置了三道關卡。申請者必須一是男性,二是未婚,三是英國國教教徒。這其中的第二項與第三項,用點小花招是可以規避的,第一項可沒辦法。從1828年起,無宗派學院(non-sectarian colleges)開始在倫敦設立,於1836年組成了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杜倫大學創建於1832年,曼徹斯特歐文學院(Owens College in Manchester)成立於1851年,伯明翰大學創立於1900年。 1878年,倫敦大學有兩個學院招收女生,即貝德福德學院(Bedford College)與1886年維多利亞女王創建的皇家霍洛威學院,後者受到了專利成藥收益的資助。但是,牛津與劍橋大學在二十世紀以前仍在抵制女性入學。

文章翻譯: 傅燕暉

繁體中文校對:譚瑞雯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撰稿人: 麗莎·皮卡德(Liza Picard)

麗莎·皮卡德研究和創作的主題是倫敦的歷史。在退休搬回到牛津住之前,她曾長居在格雷律師學院路和哈克利區,為國家稅收部門的律師事務所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