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期的聖誕節

朱迪斯·弗蘭德斯(Judith Flanders)為我們講述,從聖誕樹、聖誕拉炮、賀卡到聖誕頌歌,這些延續至今的聖誕節傳統是如何從十九世紀發展而來的。

如果你想要尋找聖誕節的終極慶典方式,了解最古老的聖誕傳統、最被珍視的聖誕習俗,那麼,狄更斯這位作家會是你最佳的參考對象。但問題是,在狄更斯的一生中,許多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聖誕習俗還尚未成為「傳統」。我們現在所知的「傳統的」英國聖誕節並不存在於歷史的迷霧中,而是工業化進程的產物。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十九世紀以前的人不慶祝聖誕節。聖誕節在過去同樣也意味著大肆消費,只不過在工業化和大眾市場出現之前,食物和飲品是最常見的消費品。從聖誕節誕生起,吃吃喝喝就是主要的慶祝方式。公元四世紀,羅馬主教宣布12月25日為耶穌誕生日。但不到三十年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就認為有必要警告信徒們不要因為這個節日便胡吃海喝。

於是,吃喝作為慶祝聖誕的主要傳統形式便一直流傳了下來。在一則寫於1837年的故事中,狄更斯列出了聖誕節的基本要素:這是家庭團聚的日子,要有槲寄生和冬青枝;人們會去教堂、做慈善;當然還有聖誕食物— —比如火雞、聖誕布丁和百果餡餅。但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聖誕元素在當時並不是節日的一部分。狄更斯並沒有提到聖誕樹、頌歌、賀卡、長襪或拉炮,也沒有聖誕老人和禮物(除了給傭人的禮物和給孩子的禮券)。那時的狄更斯正處在時代轉折點,隨之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他開始寫作時正好是這一「傳統」節日的許多「傳統」正在演變且逐漸形成新「傳統」的時期。[1]

聖誕裝飾

十六世紀,一首源自威爾士的聖誕頌歌鼓勵聽眾(至少是當地的聽眾),「用冬青樹枝裝飾廳堂」。到了十八世紀,這一傳統已經非常普及,以至於節日里的綠色植物常常被簡稱為“Christmas”(聖誕)。1706年聖誕期間,報紙上一篇文章就用了“Windows were stuck with Christmas”(窗戶上掛滿了聖誕)這一說法。

在英格蘭南部和西部,經常能見到「接吻枝」(kissing boughs),也就是槲寄生。尺寸可長達一米半的綠色枝條被箍成環形,並以蘋果、橙子、彩帶和紙花裝飾,它們後來也成為十九世紀出現的新潮流——「聖誕樹」的常見裝飾。

到了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德國移民聚居區附近(包括溫莎,因為德國出生的夏洛特王后居住在此)開始流行在室內裝點聖誕樹,這是「跟隨德國的潮流」。[2]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德裔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有了第一棵聖誕樹。1848年,一張描繪女王一家圍繞著聖誕樹的插畫讓這一德國傳統在英國流行開來。

聖誕頌歌

早在十三世紀,人們便開始傳唱節慶歌曲了,但由於英國清教徒們對聖誕節的抵制,聖誕頌歌逐漸消失。當這一傳統再次復興時,歌詞多是關於歡宴,而非宗教(清教徒運動後第一次出現的兩首宗教頌歌分別是《牧人聞信》(‘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1698年) ,和《天使報佳音》( ‘Hark the Herald’,1782年)。

儘管狄更斯創作的第一則聖誕故事裏完全沒有提到任何聖誕頌歌,但六年後,他那部最著名的小說卻題為《聖誕頌歌》。

當時古物研究人員蒐集頌歌並將其編成選集重新介紹給中產階級的民眾。換言之,他們把工人階級的歌曲記錄下來,重新進行商業包裝,再推銷給中產階級。

那為什麼又過了十年吟唱聖誕頌歌才真正普及呢?因為這裏有兩個必要的條件:家庭需團聚在一起,還要有能彈奏音樂的樂器。儘管在當時,新建的鐵路使在外工作和上學的人能在假期回家,但實際上是到了1870年代「帶薪假期」的出現後,人們才得以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同時,由於廣告和分期付款的出現,中產家庭也開始接觸鋼琴,並負擔得起購買鋼琴的費用。

聖誕賀卡

因為有些人節日無法回家,聖誕賀卡這一新傳統就出現了。1840年以前,郵費是由收信人而不是寄信人支付,而且是按英里數計費。一便士郵政(The Penny Post)對此進行改革,改變從前讓收件人付郵費的規定,從此由寄件人支付,並且每封信件定價一便士,不到以往郵費的十分之一。僅三年後,著名的公務員、發明家和新郵政制度的主要推動者亨利·科爾(Henry Cole)推出了一千張印有聖誕家庭聚餐的賀卡,但每張一先令的價格仍讓很多人負擔不起,因此並沒有吸引到很大的需求量。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當印刷術進步,印刷成本下跌之後,聖誕賀卡才變成了一項基本的聖誕節日傳統。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宗教改革運動導致包括聖·尼古拉在內的聖像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瘦削老人形象的「聖誕公公」(Old Christmas),作為這個節日的精神像徵。而在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被視為眾多古老的聖誕傳統在那個時代的重要推動者,他和朋友們重新包裝了所謂荷蘭傳統中的聖·尼古拉形象,為美國請來了一位新的客人:「聖誕老人」(Santa Claus)。

聖誕老人的營業時間也隨之更改,從以前的12月6日(聖·尼古拉節)變為12月24日的聖誕前夜。在寫於1821年的一則兒童故事中,「聖誕老人」已經擁有了雪橇和馴鹿。到了1870年,得益於廉價彩色印刷的出現,「聖誕老人」開始穿上神氣的紅色外套。而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他已經和傳統英國聖誕融合在一起,被稱為「聖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成為聖誕這個家庭假期的重要部分以及無私付出的象徵。

聖誕晚餐

對中產階級來說,慈善活動也是聖誕節很重要的一部分。報紙上會刊登呼籲為窮人、病人和老人們捐款的信息。慈善組織會為窮人提供聖誕晚餐,這也是之後新式聖誕晚餐的原型,包含了一些新式的「傳統」食物。

梅子粥(Plum porridge)其實是一種牛肉湯,裏面因為加了麵包而變得濃稠,並以乾果、酒和香料調味,長期以來都是一種節慶食物。而主顯節前夜則常備有傳統的「十二夜蛋糕」(Twelfth Night cakes),以像徵假期的結束。蛋糕裏面會暗藏一顆幹腰豆和乾豌豆,誰吃到誰就會成為當晚的「國王」和「王后」。這兩樣食物逐漸轉變為如今聖誕節的傳統菜餚:梅子佈丁(也稱「聖誕布丁」)和聖誕蛋糕。同時,鐵路的發展也改變了聖誕晚餐的主菜。傳統上,能負擔得起肉食的家庭都會以牛肉為主菜。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第一次將火雞帶入歐洲,但在蒸汽火車出現之前,它並沒有成為節日的必備菜餚,因為在出現這種高速交通工具以前,趕到集市上賣的都是活畜,而火雞不善於行走,它們的雙腳太柔嫩,需要穿上特製的「小皮靴」才能長途跋涉。即使這樣,它們抵達後還需經過第二次育肥階段,因此,它們是一種奢侈品。而當火車普及後,火雞的價格下跌,也因其體型較大而成為適合維多利亞時代大家庭的完美主菜。

聖誕拉炮

1847年,一位糖果商為了標新立異,把他家的糖果都用紙包裹起來,並在裏面放了一些化學品,這樣當人們拆開紙包時就會發出一小聲爆炸聲。他稱這些是「爆竹糖」(fire-cracker sweets),這一招果然大獲成功。很快,紙帽子和小玩意兒取代了糖果,聖誕拉炮就此誕生。其他商家也因此看到了商機。為了吸引消費者,利物浦最大的百貨公司在1870年代製作了一個被雪覆蓋的「聖誕仙境」。十年後,第一位百貨公司的聖誕老人出現在斯特拉福特的一家商店裏。

商業化的聖誕節

所以,所謂的傳統家庭式的英國聖誕節其實是非常新穎、商業化和國際化的:聖誕樹來自德國,聖誕老人和大眾廣告來自美國,聖誕老人的名字和裝禮物的鞋來自荷蘭(雖然在美式英語裏,「鞋子」被翻譯成了「長襪」)。「聖誕節」由製造商們生產,經過鐵路運輸,再在報紙雜誌上宣傳。聖誕禮物、聖誕旅行、聖誕童話劇、聖誕音樂會、聖誕晚餐,所有這些聖誕的「傳統」都被重新改造、整理、包裝和傳遞,這麼做並沒有樹立一種摩登時代的形象,反而營造了一種注重家庭生活的時代感。

像狄更斯這樣的作家,不管他們如何描繪傳統家庭中的聖誕節,聖誕在現實世界永遠是一筆生意。聖誕遊戲和消遣活動在雜誌上宣傳推銷,聖誕音樂出自商家售賣的樂譜,食物經過新式工業程序處理和運輸,聖誕禮物也是零售商們推銷的新玩意。

文章翻譯:馮優

文章版權持有者:© Judith Flanders

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撰稿人: 朱迪斯·弗蘭德斯(Judith Flanders)

朱迪斯·弗蘭德斯是主攻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學家和作家。他最近的作品是出版於2012年的《維多利亞城市:日常生活在狄更斯時期的倫敦》(The Victorian City: Everyday Life in Dickens’ Lond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