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的譯介

從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到「癲狂女巫」安潔拉·卡特,從林紓、魏易合譯的《賊史》到風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從百花齊放的清末民初到萬物待新的新中國,秉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被視為「改良社會、救國救民手段」的外國翻譯文學逐漸走入中國人的生活。英國文學到底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它們的出現對晚清、民國乃至解放後的新中國產生了甚麼樣的衝擊與影響?本專題為你揭開那些最為經典的英國文學作品來到中國後的「奇妙歷險」,探討這些作品是甚麼時候及為甚麼被選擇與譯介,譯文與原著之間又有哪些微妙卻意義重大的關聯與矛盾?譯者們遇到了甚麼樣的語言困難和文化挑戰?中國讀者又是如何理解、接納這些作品的?

1853 英國文學在中國

1896 福爾摩斯在中國的故事

1902 雪萊在中國的翻譯和接受

1903 從「舌克斯畢」到「莎士比亞」:莎翁作品的現代詮釋

1908 是甚麼促使了中國兒童文學的萌芽?

1909 翻譯奧斯卡·王爾德

1925 勃朗特中國「奇遇記」

2004 如何讀懂安潔拉·卡特?

上一个专题
下一个专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