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

出版日期: 1886 文学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类型: 哥特文學

哥特小說《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是史蒂文森最著名的作品,為迎合聖誕節市場檔期而寫成。據稱,1885年秋,他僅用三天就寫成草稿,後用六週完稿。故事靈感源自病癒中遭遇的一場噩夢。這本小書直至1886年1月才出版問世。傳聞,史蒂文森的太太讀了最初的版本,覺得小說雖然出色,卻更有成為偉大傑作的潛力,堅決要他燒掉書稿重寫。出版後,此書很快成為市場和評論界的寵兒,並熱銷全球。其核心主題——一個人同時擁有「傑基爾和海德」的人格,表現出社會和道德特質的分裂,在某種程度上剖析了私密自我和公開自我之間的分歧,以及個人慾望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能對此產生共鳴的,不僅僅是晚期維多利亞社會的中產階級職業人士,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這本書是罕見的現代神話,就算沒讀過該小說的人,對其故事概要往往也不陌生。「傑基爾和海德」已植入英語本身,成為慣語,形容具有雙重特質、善惡一體的人和事。自然,這部小說也被成百上千次地搬上舞台和銀幕。

羅伯特·史蒂文森

出生: 1850年11月13日 逝世: 1894年12月3日 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职业: 小說家、詩人、旅遊文學作家
了解该作家

情節提要

《化身博士》的主角是倫敦一位有名的博士。朋友擔心他被一個名為海德的卑賤惡徒勒索,但很快發現,傑基爾博士和海德之間存在某種謎樣的關聯。可傑基爾博士縱容海德先生的妄行,還拒不解釋原因。他的豪宅有一扇後門供海德出入,他的銀行戶口也任由海德支取,海德先生必是對這位受人尊敬的博士擁有某種掌控力。這個卑賤之徒是否手握博士的把柄?懷著恐懼和怨恨,傑基爾身邊的律師和醫生朋友眼看海德的罪行一步步升級,最後竟殘殺了年邁的議員丹弗斯·卡魯爵士。
追蹤者在索荷區找到海德的巢穴,但這個禽獸卻消失了。後來,因為傑基爾終日躲在實驗室裏避不見人,眾人破門而入,發現傑基爾的屍體。最後一章是揭開真相的自白:在研究人性雙重性的過程中,傑基爾調配出一種藥劑,可以分離人格中善與惡的部份。原來,傑基爾博士和海德先生是同一個人!實驗逐漸失控,傑基爾創造出的黑暗能量漸漸佔據上風,壓倒了脆弱的具備文明教養的人格。最後,究竟是傑基爾博士在完全失控前消滅了自己創造的怪物、還是海德為逃避懲罰而選擇自我毀滅,故事無法定論,甚至說不清最後的告白出自誰的手:「我說『他』我沒法說那是我。」文字是如此語無倫次。[1]

敘述風格

故事講述一位定居倫敦的體面博士把自己身上未開化的反社會人格分裂出來,構成一個矮小兇殘、精力旺盛的動物性自我,名為「海德先生」,藉此幹一些社會所不齒的樂事。但史蒂文森鋪陳的手法是多維而複雜的,如謎題一般,通過多個敘述者的視角,讓讀者的心永遠懸著。如果未事先了解情節,直到終章〈亨利·傑基爾的自白〉,讀者才會知道海德和傑基爾原來是同一個人。讀者被代入了傑基爾朋友的視角,他們眼看傑基爾博士新交了海德這個壞朋友,為此憂心不已。

雙面生活

小說之所以傑出,是因為它既可以解讀成保守的道德說教故事——告誡世人雙面生活的危害,同時又以一種激進、全新、現代的方式解構自我的概念,超越了單純的道德對立。保守的解讀方式尤其吸引到當時眾多神學家和道德批判家,他們痛感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英格蘭正滑入危險的墮落境地。史蒂文森從小就受新教教規的嚴格教育,而在這部份讀者看來,他對惡的描述只是為了戲劇化地表現耽於罪惡和放縱的危害。傑基爾博士對惡的沉溺具有豐富的揭示性,他的衝動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失去控制。牧師在講壇上用這部小說佈道,閱讀其中的段落,寓意道德約束的必要性。史蒂文森無疑對有著雙面生活的人著迷。他還寫過一部劇本,提到愛丁堡的一樁醜聞——一名以行善著稱的教會執事,卻在暗中賭博、酗酒、搶劫銀行,1788年被捕並上了絞架。在十九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倫敦文學界,便有幾位因雙面生活招致醜聞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便是1895年入獄的奧斯卡·王爾德。在出版初期小說大紅大紫的時候,傑基爾和海德還和倫敦東區「開膛手傑克」連環兇殺案聯繫到了一起。有人懷疑,殺害六名妓女的兇手是一個懷有變態報復心的博士。史蒂文森是否想藉故事表達靈魂的善惡面被割裂所將招來的危險?

現代心理學

同時,史蒂文森筆下的 「雙重人格」和現代心理學的新發現不謀而合。十九世紀七十、八十年代,法國醫學界根據一套不太站得住腳的假設,發現同一個頭腦會在某些罕見情形下分裂出多條記憶鏈,甚至多個人格。女子“Felida X”的案例令醫生們大感興趣:她內向冷漠的人格會在昏睡後改變,變得更外向、親切和合群。經過多年研究,醫生宣稱,他成功地轉換了這兩種人格的位置。法國人稱此狀態為「雙重人格」。這不屬於道德問題,也不是善與惡的分歧,這僅僅是精神中不同性格的分裂而已。

英國心理學家F·W·H·邁爾斯(F. W. H. Myers)對這種反常現象產生興趣,並在1885年發表一篇文章,提出「多重人格」的概念。甫讀到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邁爾斯即致信作者,表示他極有興趣研究這一項與現代心理學完全同步的案例。雖然史蒂文森不願把自己寫的東西歸入心理學範疇,但小說的某些段落似乎符合其定義。傑基爾在自白中激進地表達:「我大膽作一推論,人類最終將被認識到只是一個由各種各樣不相容的相互獨立的移民構成的政體。」[2]——也就是說,一個容納著多個不同自我的外殼。這種對意識的定義具有驚人的現代性。史蒂文森的小說以多種方式指向一種新型的、充滿生氣的心理學發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成果,就是佛洛伊德在十九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於維也納奠定的精神分析學。佛洛伊德本人也寫過關於雙重自我分裂的《案例研究》。

撰稿人:Roger Luckhurst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