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

出版日期: 1886 文学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类型: 哥特文学

哥特小说《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是史蒂文森(Stevenson)最著名的作品,为迎合圣诞节市场档期而写成。据称,1885年秋,他仅用三天就写成草稿,后用六周完稿。故事灵感源自病愈中遭遇的一场噩梦。这本小书直至1886年1月才出版问世。传闻,史蒂文森的太太读了最初的版本,觉得小说虽然出色,却更有成为伟大杰作的潜力,坚决要他烧掉书稿重写。出版后,此书很快成为市场和评论界的宠儿,并热销全球。其核心主题——一个人同时拥有“杰基尔和海德”的人格,表现出社会和道德特质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剖析了私密自我和公开自我之间的分歧,以及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能对此产生共鸣的,不仅仅是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中产阶级职业人士,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这本书是罕见的现代神话,就算没读过该小说的人,对其故事梗概往往也不陌生。“杰基尔和海德”已植入英语本身,成为习语,形容具有双重特质、善恶一体的人和事。自然,这部小说也被成百上千次地搬上舞台和银幕。

罗伯特·史蒂文森

出生: 1850年11月13日 逝世: 1894年12月3日 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职业: 小说家、诗人、旅游文学作家
了解该作家

情节提要

《化身博士》的主角是伦敦一位有名的博士。朋友担心他被一个名为海德的卑贱恶徒勒索,但很快发现,杰基尔博士和海德之间存在某种谜样的关联。可杰基尔博士纵容海德先生的妄行,还拒不解释原因。他的豪宅有一扇后门供海德出入,他的银行户头也任由海德支取,海德先生必是对这位受人尊敬的博士拥有某种掌控力。这个卑贱之徒是否手握博士的把柄?怀着恐惧和怨恨,杰基尔身边的律师和医生朋友眼看海德的罪行一步步升级,最后竟残杀了年迈的议员丹弗斯·卡鲁爵士。
追踪者在索荷区找到海德的巢穴,但这个禽兽却消失了。后来,因为杰基尔终日躲在实验室里避不见人,众人破门而入,发现杰基尔的尸体。最后一章是揭开真相的自白:在研究人性双重性的过程中,杰基尔调配出一种药剂,可以分离人格中善与恶的部分。原来,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是同一个人!实验逐渐失控,杰基尔创造出的黑暗能量渐渐占据上风,压倒了脆弱的具备文明教养的人格。最后,究竟是杰基尔博士在完全失控前消灭了自己创造的怪物、还是海德为逃避惩罚而选择自我毁灭,故事无法定论,甚至说不清最后的告白出自谁的手:“我说‘他,’——我没法说那是我。”文字是如此语无伦次。[1]

叙述风格

故事讲述一位定居伦敦的体面博士把自己身上未开化的反社会人格分裂出来,构成一个矮小凶残、精力旺盛的动物性自我,名为“海德先生”,借此干一些社会所不齿的乐事。但史蒂文森铺陈的手法是多维的、复杂的,如谜题一般,通过多个叙述者的视角,让读者的心永远悬着。如果未事先了解情节,直到终章“亨利·杰基尔的自白”,读者才会知道海德和杰基尔原来是同一个人。读者被代入了杰基尔朋友的视角,他们眼看杰基尔博士新交了海德这个坏朋友,为此忧心不已。

双面生活

小说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它既可以解读成保守的道德说教故事——告诫世人双面生活的危害,同时又以一种激进、全新、现代的方式解构自我的概念,超越了单纯的道德对立。保守的解读方式尤其吸引到当时众多神学家和道德评判家,他们痛感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英格兰正滑入危险的堕落境地。史蒂文森从小就受新教教规的严格教育,而在这部分读者看来,他对恶的描述只是为了戏剧化地表现耽于罪恶和放纵的危害。杰基尔博士对恶的沉溺具有丰富的揭示性,他的冲动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失去控制。牧师在讲坛上用这部小说布道,阅读其中的段落,寓意道德约束的必要性。史蒂文森无疑对有着双面生活的人着迷。他还写过一部剧本,提到爱丁堡的一桩丑闻——一名以行善著称的教会执事,却在暗中赌博、酗酒、抢劫银行,1788年被捕并上了绞架。在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伦敦文学界,便有几位因双面生活招致丑闻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便是1895年入狱的奥斯卡·王尔德。在出版初期小说大红大紫的时候,杰基尔和海德还和伦敦东区“开膛手杰克”连环凶杀案联系到了一起。有人怀疑,杀害六名妓女的凶手是一个怀有变态报复心的博士。史蒂文森是否想借故事表达灵魂的善恶面被割裂所将招来的危险?

现代心理学

同时,史蒂文森笔下的 “双重人格”和现代心理学的新发现不谋而合。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法国医学界根据一套不太站得住脚的假设,发现同一个头脑会在某些罕见情形下分裂出多条记忆链,甚至多个人格。女子“Felida X”的案例令医生们大感兴趣:她内向冷漠的人格会在昏睡后改变,变得更外向、亲切和合群。经过多年研究,医生宣称,他成功地转换了这两种人格的位置。法国人称此状态为“双重人格”。这不属于道德问题,也不是善与恶的分歧,这仅仅是精神中不同性格的分裂而已。

英国心理学家F·W·H·迈尔斯(F. W. H. Myers)对这种反常现象产生兴趣,并在1885年发表一篇文章,提出“多重人格”的概念。甫一读到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迈尔斯即刻致信作者,表示他极有兴趣研究这一项与现代心理学完全同步的案例。虽然史蒂文森不愿把自己写的东西归入心理学范畴,但小说的某些段落似乎符合其定义。杰基尔在自白中激进地表达:“我大胆作一推论,人类最终将被认识到只是一个由各种各样不相容的相互独立的移民构成的政体。”[2]——也就是说,一个容纳着多个不同自我的外壳。这种对意识的定义具有惊人的现代性。史蒂文森的小说以多种方式指向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气的心理学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成果,就是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于维也纳奠定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本人也写过关于双重自我分裂的“案例研究”。

撰稿人:Roger Luckhurst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