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梅休的《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户》

出版日期: 1851 文学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类型: 调查性报道

《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London Labour and the London Poor)是一部生动的口头记载,记录了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伦敦生活。在引言中,编著者亨利·梅休(Henry Mayhew)写道,“我应考虑把这座大都市的所有穷人分为三种阶段,分别是愿意工作、不能工作和不愿工作。”于是,此书始于对工产阶级的职业工人(如码头工人、工厂工人)的采访,然后是街头艺人和河上拾荒者(mudlark),最后是乞丐、妓女和扒手。全书共四卷,篇幅约两百万字,对伦敦劳动群体做了几乎方方面面、巨细无遗的注脚。

亨利·梅休

出生: 1812年11月25日 逝世: 1887年7月25日 职业: 社会研究员、记者、剧作家
了解该作家

亨利·梅休的《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撰稿人:玛丽·L·香农

“一幅如此精彩,如此可怕……如此令人激动又令人惊骇的人类生活图景”, [1] 小说家、记者W. M.萨克雷(W. M. Thackeray)这样描述亨利·梅休对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贫民生活的报道。在狄更斯创作《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和《荒凉山庄》(Bleak House)的年代,梅休发表文章并结集成《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1851年)一书。梅休的作品与狄更斯的小说同样生动,同样令人惊叹。梅休并不是简单地对伦敦贫民加以描述,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与读者对话,尽管这其中又经过了梅休这位中产阶级记者之手加以编辑。他们呼之欲出,带着自己的想法,活生生地展现给读者。

这些报道选自他与伦敦贫民的访谈,地点包括在大街上、他的办公室里、贫民的家中、或者(随着他的作品渐为人知)在专门安排的与数量众多的贫困劳动者团体的会见之后进行。梅休使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使他的作品更生动:伴随文字一起出现的是根据达盖尔银版相片(照相术的一种早期形式)制成的版画。梅休原打算将伦敦所有的贫民都涵盖在报道之中,事实证明这样做工作量太大。因此,我们所见到的是他与伦敦贫困的街头小贩和拾荒者的访谈,另外还包含一册其他撰稿人写的关于伦敦的地下犯罪的文章。

伦敦街头的叫卖者

梅休的访谈对象不管什么天气都在街头游走叫卖,即使条件糟糕也得从事各种活计,却收入无几。其中一些行当我们今天都还熟悉:路边咖啡摊主、街头卖艺乐手、贩卖从平底锅到画像、从鞋带到雨伞等各种物品的摊主。有些人在临街市场贩卖,贫民在这里购买他们礼拜日的晚饭;还有些人就只在城里四处走动,贩卖他们那寥寥可数的几件存货。在书中我们可以遇到在街头卖茶叶、老鼠药、狗项圈和首饰、纸张和谣曲集的人。梅休采访过一位假装自己在卖“不雅”小册子的男人,还有一位出售报道最新的“谋杀、情诱……爆炸、骇人的事故、(以及)决斗”事件的印刷品。那些在街头出售水果、肉类和蔬菜的人被称为“果蔬小贩”,梅休在《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的开头向我们讲述关于伦敦老公和贫民的一切。他们出售鳗鱼、鲐鱼、鲱鱼、苹果、橘子、樱桃、葡萄、核桃、萝卜、洋葱和卷心菜。他们把自己的全部伎俩都告诉梅休,怎样将坏掉的肉和蔬菜伪装成新鲜的来卖:用水煮橘子让它看起来更大、更多汁;用草莓叶来铺满整个篮子,把草莓放在上面,让顾客觉得买的整篮都是水果;他们还把烂鱼藏在鲜鱼中间来出售。

A penny a bunch – hurrah for free trade!

Here’s your turnips! Fine ‘ating apples

Who’ll buy a bonnet for fourpence?

Buy, buy, buy, buy, buy, – bu-u-uy!

一便士一捆啦——自由交易万岁!

这是您要的萝卜!好吃的苹果嘞。

谁要女帽,四便士一顶!

买,买,买,买,买,——买……喽!

——梅休笔下街头小贩的叫卖声

一些悲惨的行当

比较之下,“果蔬小贩”的生活比破布拣拾者、骨骸拣拾工和雪茄头拣拾者(他们在街头搜寻垃圾出售)的生活相对容易些。另一些人为生计所迫,在走投无路时不得不去从事一些令人不适的行业,包括掘泥工(大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他们在泰晤士河边的泥水和下水道里搜寻任何可以出售的物品)、街头清洁工(清扫街上的泥土和粪便,以便衣着考究的富人过马路时不会弄脏他们的衣服)和犬便拣拾者(拣拾狗粪便的人)。除此之外,梅休还让我们听到了烟囱清扫工、垃圾清洁工、街头杂技师和妓女们的呼声。

早期调查性新闻报道

梅休的系列报道最初是为《纪事晨报》(Morning Chronicle)所写,梅休被该报纸任命为“驻伦敦特派记者”,并受命提供“贫困产业工人”的“道德、智力、物质和身体”状况的描述。梅休独树一帜地将访谈和统计数据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离开《纪事晨报》后,他继续每周发表小册子,并随后结集成书。

梅休的报道方式是将贫民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吸引并震撼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突然之间,一个就存在于他们身边的、陌生的新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梅休也因此在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发展中饰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受到了十九世纪城市小说的影响,梅休的许多采访对象看起来都像是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在梅休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在街头叫卖的男孩,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听到了《荒凉山庄》中那个目不识丁、不喑世事的街头清洁工小乔(Little Jo)的回声:“不懂人死了之后啥样,就知道是给人埋了……听说过另一个世界;在那头他要是能活得好点的话,也就没啥了,在这头儿也经常不明白咋回事。”(第五十六章)

撰稿人: 玛丽·L·香农(Mary L Shannon)教授玛丽·L·香农是罗汉普顿大学英语文学与创意写作学院的英语文学讲师。她对十九世纪的文学、新闻业、戏剧和视觉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伦敦的文化地理学很感兴趣。她的第一本书《狄更斯,雷诺斯和梅休的威灵顿街道:维多利亚街道的印刷文化》(Dickens, Reynolds and Mayhew on Wellington Street: The Print Culture of a Victorian Street)获得了2016年罗伯特和维尼塔·科尔比学者图书奖。

文章翻译:侯志勇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