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出版日期: 1839 文学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类型: 维多利亚文学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一个孤儿如何凭着自己的好心肠,从十九世纪伦敦城充满犯罪与贫穷的地下世界脱身。这部小说恰到好处地融合悬疑、惊奇、煽情和幽默元素,刻画出一幅城市弱势群体被社会抛弃的景象。

查尔斯·狄更斯

出生: 1812年2月7日 逝世: 1870年6月9日 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职业: 小说家
了解该作家

“教区男孩的进步”

故事围绕孤儿奥利弗·退斯特展开,他的人生从济贫院开始。某一天,他因要求添粥引来董事会的惊骇,被送去给人当学徒,设法逃脱后却误入了扒窃团伙,被老谋深算的费金(Fagin,因此人物之故,现在该词有“教唆犯”之意)操控。《雾都孤儿》的副标题是“教区男孩的进步”(The Parish Boy’s Progress),小说传达了对于贫困的消极影响的和济贫体制的缺陷的忧虑。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把犯罪写得刺激又美妙的“新门”(Newgate)式小说相当盛行,和此文风唱反调也是作者的一大动机。

《雾都孤儿》问世后有很多舞台和银幕改编,如音乐剧《奥利弗!》(Oliver!)和赢得多项格莱美的1968年电影。但比起众多舞台和银幕改编版本,小说要凄凉、黑暗得多。和好莱坞影片的结局不同,在小说里,费金被绞死,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窃取他的财产,最后死在牢里,赛克斯先杀死南希,后自己惨死,小扒手道奇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看过狄更斯轻松愉快的喜剧处子作《匹克威克外传》后,很多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沉郁惊诧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狄更斯愈发把自己看作严肃作家,心怀为穷人和弱者讨公道的使命感。1852年,他向某评论家表示,“恳求勿要……以为我的写作一贯止于逗笑、一贯毫无目的”。

查尔斯·狄更斯动笔写《雾都孤儿》时只有25岁。当时,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邀请这位年轻作家为他主编一份新创立的月刊《本特里杂志》(Bentley’s Miscellany),从1837年2月,即杂志第二期开始,《雾都孤儿》以连载形式登场。当时,狄更斯还在写另外两部小说。忙于成立家庭、编辑杂志,可这第二部小说依然写得飞快。

新济贫法

狄更斯对《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严厉苛刻的规定深感不安。此法案广受批评,它旨在建立中央化管理的济贫院体系以节约济贫成本。在这种体系下,人们必须干苦活来换取衣食等的救济;男女要分住不同院区,一家人被生生拆散;一旦入院就不准离开。救济院条件恶劣,只有真正走投无路才会到那里寻求庇护。

狄更斯能在其小说中做出如此入木三分的回应,得益于个人经验和观察。狄更斯的父亲因债务而被关进监狱后,十二岁的狄更斯经历了受尽侮辱的一年,在一家工厂给黑色玻璃瓶贴标签。这样的经历对狄更斯的影响深久,并反映在了他的多部小说中。

伦敦

1815年,狄更斯和家人从英格兰南方港口朴茨茅斯搬到伦敦布卢姆茨伯里的诺福克街10号——伦敦这座城市是他后来创作的灵感之源。这张日期不详的照片保存着诺福克街(现为克利夫兰街)的旧时景象。1815-17年间的幼年狄更斯,还有1829年以后的少年狄更斯都在此地生活。照片下的简介中提到狄更斯一家“搬出浩克街”,暗示了他父亲无力承担租金,且债务愈发沉重。到二十一岁时,狄更斯已住过至少十七处地方。

诺福克街混杂着住宅和商铺,和平常的城市街道没有区别。但历史学者露丝·理查德森(Ruth Richardson)最近发现,此地与狄更斯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关联。一家建于1775年的大型济贫院距狄更斯家只有九个门号,很可能是《雾都孤儿》中济贫院的原型。

雅各岛

在《本特利杂志》连载后的第十三年,《雾都孤儿》的廉价版问世。市政官彼得·劳里爵士(Sir Peter Laurie)认为,赛克斯丧命的荒凉衰败之地雅各岛根本不存在,仅仅只是狄更斯的臆造。狄更斯借新版序言的机会,回应了劳里爵士的这一说法。他重申,该地实际上是以沉沦的伦敦伯蒙西(Bermondsey)贫民窟为原型,真实得令人发指。1849年,伯蒙西爆发霍乱,三个月内,仅伦敦就病死上万人。“和当年一样,我现在依然十分确定,” 狄更斯写道,“不给在英格兰的穷人像样的住处,就不可能改善他们的处境。”

音频节选自《雾都孤儿》第五十章回,正介绍着雅各岛。朗读者:乔纳森·基布尔。由 Naxos Audiobooks 提供。

对于现实中的雅各岛的惨况,狄更斯并非唯一呼吁公众关注的人。1849年9月,亨利·梅休(Henry Mayhew)为《纪事晨报》(The Morning Chronicle)撰文,详述他亲访伯蒙西见到的骇人景象。

霍乱的爆发使本就恶劣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梅休形容那片区域“比周围哪怕最污秽、最下等的地方都要落后一百年”,是“臭不可闻的阴沟”,那里的“空气闻起来和墓地里的一模一样”。根据梅休的报导,雅各岛居民喝的水来自屎尿、动物腐尸和工厂垃圾的堆积池——传染病肆虐是必然的结果。

按梅休的提议,晨报主编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劳工阶级的生活状况展开调查。在同年余下的每一天,及次年将近全年的每一天,该报都会刊登一篇相关文章。因为这些举措,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业大大地重视起来。

狄更斯和克鲁克香克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创作出若干他笔下最经典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已和乔治·克鲁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的插画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乔治·克鲁克香克(1792-1878),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跻身英国最有名的讽刺画家之列。他的作品主题包括政客、反奴运动、皇族和日常生活。同时他也为小说配画,《雾都孤儿》的配图就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克鲁克香克为每一章连载作一张黑白画。像“奥利弗要添粥”和“罪恶巢穴里的费金”这样的作品,堪与他一生中最精致的作品同列。评论家甚至认为,这些插画对所属章回的刻画之功与狄更斯自己的文字不相上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