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为国捐躯》

出版日期: 1920 文学时期: 二十世纪时期 类型: 战争诗歌

《为国捐躯》(‘Dulce et Decorum Est’)是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Wilfred Owen)的诗作,他在1917年于爱丁堡克雷格洛克哈特战争医院里完成初稿。当时,欧文因在索姆河战役中罹患弹震症,获准入院疗养。此诗是英语文学中对堑壕战最沉郁的描绘之一。

威尔弗雷德·欧文

出生: 1893年3月18日 逝世: 1918年11月4日 职业: 诗人
了解该作家

欧文的生平

1893年,欧文在什罗普郡的奥斯沃斯特里出生,他是长子,有一弟一妹。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父亲汤姆·欧文是铁路职员,母亲苏珊来自一个宗教狂热家庭。

1915年,欧文入伍,并于1916年12月开赴法国,在索姆河编入第二曼彻斯特步兵团。不到两周,他便成为一个排的前线指挥。在战争中,他要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下、在积水没膝的堑壕间长途跋涉,且随时可能遭受毒气攻击。通过他写给母亲的信函可见战争的残酷现实对他影响很深。诗作《守夜》(‘The Sentry’)和《裸露》(‘Exposure’)都是他对这一时期的若干残酷经历的记述。

在克雷格洛克哈特所创作的诗歌

4月,被一枚炮弹掀上天后,欧文在战友尸体旁的散兵坑里躲了几天,不久即确诊为弹震症。1917年6月,他被送进爱丁堡附近的克雷格洛克哈特战争医院,住了四个月,由名医阿瑟·布罗克(Arthur Brock)上尉照料。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欧文当起医院杂志《九头蛇》(The Hydra)的编辑,并和西格弗里德·萨松(Siegfried Sassoon)相识。萨松对欧文的人生和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18年仅仅25岁的欧文与世长辞后,他也是发表欧文遗作的关键人物。

欧文的若干名篇创作于克雷格洛克哈特,包括《为国捐躯》和《给送死青年的挽歌》(‘Anthem for Doomed Youth’)的初稿。欧文的诗歌和以往的那些爱国诗截然不同,因为他力求鲜活地描绘战争恐惧,而非一心表现英雄主义的爱国狂热,尽管这种爱国诗在战争头几年屡见不鲜。萨松给欧文建议和鼓舞,他在几篇草稿里留下的评注就是很好的证明。

《为国捐躯》

诗篇题名源自拉丁名篇,包含标题的完整诗句重复在此诗中的最后一行。这句语出贺拉斯的诗行意指“为国捐躯甜美又光荣”;欧文以亲身经历证明,这种情怀是一个“古老的谎言”,本诗也以血淋林的堑壕战写实揭穿了这个谎言。

《为国捐躯》以凄惨至极的堑壕战图景构成,包括在毒气弹攻击下的士兵“塌腰驼背,如麻袋下的老乞丐/ 膝头颤栗,像咳嗽的老太,一嘴烂泥,骂骂咧咧”。

安东·莱塞(Anton Lesser)朗读《为国捐躯》。音频由 Naxos Audiobooks 提供。

欧文把此诗的未完成稿寄给他的母亲,并称之为“毒气战诗歌”,但不止于此,本诗描绘一队行军的士兵因疲惫疏忽了德制5.9英寸“炮弹”的呼啸,这些炮弹“落在脑后”,放出毒气。与战争“甜美”又“光荣”的光鲜印象截然相反,叙述者透过防毒头盔“模糊的视窗”,看到一名未能及时戴上头盔的战友的受难;与为国捐躯牺牲是“甜美”又“光荣”的观念截然相反,诗篇则描写了“血沫翻涌的肺/ 烂透的脓包,吞吐的苦汁 / 无辜舌床上无药可救的毒疮”。

该诗早期手稿题献是“致某位女诗人”,一般认为,此人指杰西·波普(Jessie Pope),她是一名记者和诗人,以好战的外交政策为强硬主张,对战争非常热忱;在第25诗行提到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我的朋友”可能也是指她。接下来,诗篇的叙述从肉体伤害转向心理伤害,场景从战场转向叙述者本身:“我所有的梦,这绝望的场景。”

死亡与遗产

1918年9月,欧文在战争末期重返前线。他在一场激战中以英勇的表现荣获军功十字勋章。11月4日,离战争结束仅一周时,欧文在率领部下强渡桑布尔和瓦兹河时战死,享年二十五岁。

欧文的诗作在生前只出版了五篇。但在他死后,萨松把这些修订得密密麻麻的手稿集中起来,以两个版本出版,分别在1920年和1931年得到伊迪斯·西特韦尔(Edith Sitwell)和埃德蒙·布伦登(Edmund Blunden)的协助。论血腥和悲惨,一战诗篇中出其右者寥寥。欧文的创作影响巨大,让很多人了解到西欧战场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他的作品,如他所料,无法帮助同代,但却成功地警告了后人;他的诗歌遗产,对世人的战争观影响深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