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勳爵 《唐·璜》

出版日期: 1819–24 文学时期: 浪漫主義時期 类型: 浪漫主義詩歌

拜倫勳爵(Lord Byron)講述著名唐·璜傳奇(Don Juan,1819-1824)的這部趣味橫生的仿史詩,是個異常引起世人爭議的作品。把傳統的筆法反其道而用之,詩人拜倫沒有把璜描寫成一個紈絝子弟和花花公子。 相反,把他描繪成了一個年少無知的人,被一位已婚婦人引誘失身後,走上了一連串妙趣橫生的冒險之途。 史詩中真正的「主角」,卻是詩中憤世嫉俗的「說書人」。 拜倫這首帶有貶義的詩歌,嘲諷了一群當時顯赫的文學、政治和宗教界人士;詩中大不敬的幽默和黃色下流的情節,觸發了他們帶著警覺的震驚與憤怒。

拜倫勳爵

出生: 1788年1月22日 逝世: 1824年4月19日 职业: 詩人
了解该作家

「…… 這首詩可能很下流——但詩中的語言不是很好嗎?它的內容可能是關於聲色犬馬的——但這不就是「生活」、不就是那個「真諦」嗎?是不是誰都能寫出這樣的詩歌的呢?——誰沒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呢?」(引自拜倫給他的朋友道格拉斯·金奈爾德(Douglas Kinnaird)1819年的信)

關於唐·璜的傳說

唐·璜是個傳說中的著名的人物。他的故事出現在許多文學和音樂作品中;包括莫里哀(Molière)的話劇《唐·璜,或者跟石雕相伴的晚宴》(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1665),莫札特(Mozart)的歌劇《唐·吉歐瓦尼》(Don Giovanni ,1787年),拜倫未完成的詩歌《唐·璜》(1819-1824),和喬治·伯納·蕭(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的《人和超人》(Man and Superman ,1903 )。唐·璜一般被描繪成一個傲慢而凌人的浪子,最終遭到了報應。可是拜倫筆下的唐·璜的形象,卻大不一樣(璜的拼音發音是jüan):他的唐·璜是個天真而被動的青年,他是個受了引誘的人,而不是引誘人的人。

梗概

《唐·璜》分十六個部分,並稱為「詩章」。故事的情節始於璜的家教和他的教育。16歲的唐·璜與一位名字為唐娜·朱麗亞的已婚婦女有了一段私情。他的母親唐娜·依利亞把他從塞威爾送走了,可是卻遇上了海難。其中的幾個倖存者竟然動手去吃掉璜的斯班尼爾狗和他的監護人!璜被沖上了一個島子,兩個戀人被拆散後,海蒂傷心至死。璜被賣到君士坦丁堡當奴隸。那裏的蘇丹王妃把他扮成婦女,藏在嬪妃之中。璜設法逃走,之後在俄土衝突中,給俄方當僱傭軍。拜倫向讀者傳遞了戰爭的恐怖:「那火光/燃燒的街道,像水面上的月光,/反照在血泊中,大屠殺的海洋」(《第八詩章》,第一百二十二節)。璜被派到彼得堡去送信:在那裏成為了凱薩琳大帝的寵兒。璜病了,醫生建議他改變居住環境;凱薩琳於是把他派到英國當大使。在跟一個強盜搏鬥了之後,璜在倫敦把生活安頓下來。知識份子都來找他,他經歷了倫敦社交「季」的瘋狂漩渦。璜應邀去了一座農村莊園。在那裏,他為女主人艾德琳夫人所吸引。《第十六詩章》是以一個懸念作結尾的:一位公爵夫人披著道袍扮成修道士,走進了璜的臥室。不幸的是,拜倫只寫了《第十七詩章》裏的十四節。他的早逝讓他未能完成《唐·璜》。

拜倫認為,他詩裏的英國人物,是以他所認識的人為原型的,他也從揭露他們的虛偽中,得到了極大的樂趣。

 

選自《第十一詩章》;朗讀者:喬納森·基布林;由Naxos Audiobooks提供。

詩歌中的說書人

唐·璜並不是拜倫詩中的真正的主角:相反,主角是詩中的說書人。這個說書人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他把自己表現成了一個憤世嫉俗、厭煩塵世的人。他也經常離開故事的主題。他是個健談的、優雅的貴族;他帶著諷刺意味的觀點,聽起來非常像拜倫!他失望的語調,反映出了拜倫的失望和挫折。在政治上,拜倫是個輝格派,但他的黨不掌權。《唐·璜》給了他一個處理他所關心的各種事物的餘地,用來批判和嘲弄社會,攻擊文學、政治、宗教界人士。拜倫有一次說:「我只有兩種一成不變的情調——對自由的強烈的熱愛,和對說教的憎惡。」(布萊星頓女公爵的《跟拜倫勳爵的對話》,寫於1834年)。

詩中的說書人,強調了他的年齡。但是,《唐·璜》始終故意把說書人/詩人表現成詩的主角。拜倫把這首詩歌跟它的作者等同起來,跟讀者玩遊戲:他在《第十一詩章》第五十五節裏寫道:

就連我——雖然敢說對此既不知情,

也不追求當紙上談兵的國王,——

也被當成了,有相當的時辰,

韻律國裏的偉大的拿破崙。

Even I – albeit it I’m sure I did not know it,

Nor sought of foolscap subjects to be king, —

Was reckon’d, a considerable time,

The grand Napoleon of the realms of rhyme.

詩歌的體裁

這首詩歌被歸類為「仿史詩」。「史詩」通常是講述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長篇敘事詩。「仿史詩」則拿「史詩」這種寫作形式來開玩笑:它們模仿「史詩」的風格,但是其主題卻微不足道,詩中的主角也不值一提。雖然作品從總體上有著嚴肅且幽默的地方,但是拜倫依然決定以幽默詩的體裁來寫《唐·璜》。他選擇以 「八行詩」的形式——這是一種意大利詩體:每節八行,韻腳是「甲乙甲乙甲乙丙丙」。換句話來說,頭三聯是隔行押韻的,最後以通壓的末聯結尾。頭六行為玩笑的鋪墊,最後用末聯為玩笑妙處。比如,《第一詩章》第二十二節裏,說書人跟知識女性們(又叫「藍絲襪子」)開玩笑。這節的結尾是這樣的:「啊,諸位勛爵,/老實告訴我們吧,她們是不是把您諸位都河東獅吼了? 」

被壓下的《敬獻篇》

《唐·璜》有個冗長的《敬獻篇》,拜倫在世的時候被壓了下來了,直到 1830年代才發表。

此文一開始就攻擊了當時的「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以及其他著名的「湖區」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等。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覺得,老的一代已經蛻變成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 – 把自己「出賣」了。拜倫承認,他們有詩才,應該「在詩仙住的山上享有一席之地。」(第六闋);然而,他們的自我中心主義,讓拜倫寫道:「願你能把湖換成海」(第五節)。他接下來稱讚了密爾頓(Milton),說他對他自己的原則始終如一。拜倫對騷塞的強烈反感,還有另一個原因:拜倫相信,騷塞散佈謠言說,拜倫和雪萊組成了「一個亂倫團」;他們兩個人都跟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和她的繼妹交接。在《第一詩章》第二百零五節裏,拜倫肯定是在興高采烈地為這件事報仇:

汝輩應篤信密爾頓、德萊頓和蒲坡;

汝輩不應抬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

因前者不可救藥地癲魔,

中者醉飲,後者如此怪誕而瞎掰。

Thou shalt believe in Milton, Dryden, Pope;

Thou shalt not set up Wordsworth, Coleridge, Southey;

Because the first is crazed beyond all hope,

The second drunk, the third so quaint and mouthey.

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也在《敬獻篇》中受到譴責;拜倫說,他是個「知識太監」,「敗事的外行」,和「忙碌的奴隸制衛道士」(第十一和十四節)。

公眾對詩的早期反應

拜倫在創作詩的第一部份的時候,知道這詩可能「對這些非常質樸的日子來說,是太自由了些」。他的有些朋友,對詩的內容也表示擔憂。比如,他們擔心唐娜·依利亞,分明就是活龍活現地寫著拜倫夫人(儘管詩人自己否認了這點)。 他的出版商約翰·馬瑞,也宣揚要對詩稿進行修改。在給約翰·劍·霍布豪斯(John Cam Hobhouse)和道格拉斯·金奈爾德·拜倫的幾封信中,拜倫拒絕讓他的「小唐小璜」受到任何干預。他爭辯道,這首詩必須是「一匹完整的馬,要麼就沒有馬(1819年7月30日及1月19日)」。他聲明:「對基督教世界的所有說教,我都不會讓步。」

詩的出版和公眾對它接納的情況

《唐·璜》是以小說連載的形式出版的。這樣,詩人可以一邊進行創作,一邊注意讀者的反應。第一卷有《第一、第二詩章》,於1819年問世。出版時,詩人和出版社的名字被省略了。

詩歌中的不敬猥褻的語言和內容,使一些潛在的買家裹足不前。這種讀物,對淑女不宜! 有個評論家斥責它是「污穢而褻瀆」的。華茲華斯把拜倫看成個危險的人物:「我堅信,《唐·璜》對英國民族性的危害,比我們時代任何別的東西,都要大得多 ……」(1820年1月)。

儘管這樣,1821年發表的《第三到第五詩章》引出了拜倫的朋友,珀希·比西·雪萊的洶湧澎湃的文字:「這首詩不僅使他凌駕於當代所有詩人之上,而是使他高高地凌駕於他們之上:詩的每個字都帶著不朽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填補了一個我宣揚已久的、寫出全新的、有時代感的、作品的願望 – 而且還出類拔萃地美」(1821年8月10日寫給瑪麗·雪萊的信)。

另一個出版商推出了後來的幾卷。約翰·亨特(John Hunter)是個自由派;跟馬瑞比,願意冒更大的險。比如,有一段對威靈頓(公爵)的攻擊,以前被從《第三詩章》裏壓下去刪掉了;但亨特允許把這段放進《第九詩章》裏。《第六到第十四詩章》於1823年問世,《第十五、十六詩章》於1824年接踵而至。

正如菲歐娜·麥卡錫(Fiona MacCarthy),在她的《拜倫:生平與傳說》(法貝爾與法貝爾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一書中指出的那樣:「雪萊是《唐·璜》的鐵杆崇拜者。」雪萊充滿激情地說道:「這樣的英文作品是前無古人的 – 如果讓我大膽地做一個預測的話 – 它也將後無來者。」

 

拜倫的身世

拜倫勳爵,是為人誇張做作的海軍中校「瘋子傑克·拜倫」(‘Mad Jack’ Byron),和溺愛他的天真的凱薩琳(Catherine)勳爵夫人的獨子。1790年,拜倫的父親遺棄了他的母親;一年後,父親就去世了。拜倫六歲那年,五世男爵爵位的合法繼承人,他的一位堂兄離世了;拜倫隨後被指定為新的繼承人,承襲拜倫男爵的領地,以及其家族在諾丁漢郡的領地的首府,紐斯代德宮。十歲,拜倫正式襲爵,成為拜倫勳爵。拜倫在亞伯丁長大,隨後在哈羅公學和劍橋大學受教育。黝黑而英俊的拜倫,很快贏得了濫交和紈絝的名聲,其程度可以跟其父並駕齊驅。他以他激情洋溢的書信和詩歌,贏得的無數女人的芳心:他把他眾多戀人中的初戀,瑪格麗特·派克(Margaret Parker),描繪成「彩虹做的美人兒」;並且給他最後的戀人,特瑞薩·桂可莉(Teresa Guiccioli),寫了個使她萬古流芳的名句:「(你)像太陽般的美麗——又如正午般的溫存。」作為經典,他的作品被廣泛閱讀。很快,他就演繹出了在他最出色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寫作特點,那就是他入骨三分的諷刺詩風。

 

撰稿人:絲黛芬妮·佛沃德(Stephanie Forward)

文章翻譯:蔡春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創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