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奧武夫》

出版日期: 11世紀 文学时期: 盎格魯-撒克遜 类型: 英雄式史詩

《貝奧武夫》(Beowulf)是英語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文學篇章之一,也是篇幅最長的古英語史詩,共有三千多行。所謂古英語,是指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以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所使用的語言。《貝奧武夫》講述史詩主角貝奧武夫的壯舉,以及他如何勇敢對抗怪物格倫戴爾(Grendel)、前來復仇的格倫戴爾母親,還有守護著成堆珍寶的巨龍的故事。大英圖書館藏有該史詩唯一已知的中世紀手稿。

一個關於正與邪的故事

《貝奧武夫》是一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經典傳說,脈絡清晰,共分三幕。史詩的開篇場景在丹麥,這個王國因格倫戴爾的威脅而惶惶不安。高特王子貝奧武夫聽聞鄰邦有難,率一眾武士渡海前來助陣。貝奧武夫赤手空拳與格倫戴爾搏鬥,扯下它的一條胳膊,使它受致命傷而死。丹麥人為此歡欣鼓舞,但格倫戴爾之母懷著怨恨前來復仇,在大殿中發動一場殘暴的攻擊。貝奧武夫衝進怪物棲身的水底巢穴,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激戰,手刃其母。王國再次舉辦一場歡欣的慶典,貝奧武夫最後也穫得很多珍寶饋贈。終幕在五十年後,老年貝奧武夫已是高特國王,一條守護珍寶如山的巨龍在肆虐他的國土。貝奧武夫闖入龍穴,並把巨龍斬首,但自己也受致命傷。全詩以國王的葬禮和逝去英雄的輓歌作收尾。

《貝奧武夫》寫於何時?

無人知曉這首詩究竟創作於何時。《貝奧武夫》的舞台是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的異教世界,但同時也含有基督教傳統元素。這首詩肯定經過了一代代的口耳相傳,也被每一代吟遊詩人改動,直至到現存的稿本在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英格蘭某處誕生。

《貝奧武夫》通過一份獨一無二的中世紀手稿留存下來,該手稿現存於大英圖書館。由於未有標誌年月,手稿的年代要通過分析手稿抄寫員的字跡才得以知曉。有學者認為手稿於十世紀末寫成,也有學者認為是十一世紀早期,也許是1016至1035年間——即英格蘭統治者克努特一世(King Cnut)的在位時期。

手稿的故事

《貝奧武夫》的第一位有據可考的主人,即是古英語研究的先驅勞倫斯·諾埃爾(Laurence Nowell,約1570年卒),第一頁的頁頭有他的簽名;後來,著名收藏家羅伯特·科頓爵士(Sir Robert Cotton,1631年卒)獲得此珍貴手稿,並傳給了他的孫子約翰·科頓爵士(1702年卒),他而後將手稿捐給國家。大英博物館於1753年成立,科頓圖書館為其奠基館藏的重要組成部份。大英圖書館在歷史上一直隸屬於大英博物館,直到1973年才正式獨立,隨後,科頓圖書館館藏也併入大英圖書館。

十八世紀,為了妥善保存,該手稿被送至西敏斯特的阿什伯納姆別墅(Ashburnham House)。 1731年10月23日晚,別墅發生火災,大量手稿受損,有些被燒得一乾二淨,幸好《貝奧武夫》基本無恙,可是在後來的歲月中因處置不當大受折損,頁面外圍的文字也逐漸脫落。 1845年,這份手稿被貼上裱紙保存後,已是弱不禁風,連碰一碰都必須萬分小心。

除了《貝奧武夫》,手稿中還包括了一些聖奧古斯丁的著述、《聖克里斯多福佈道文》(‘The Homily on St Christopher’)(現存版本並不完整)、一首名為《朱迪思》(‘Judith’)的詩作、《亞歷山大致亞里斯多德的信》(‘Letter of Alexander to Aristotle’)以及《東方神奇》(‘The Marvels of the East’)及一些其他作品,。

《貝奧武夫》的遺產

雖然是屬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創作,《貝奧武夫》依然為現代人沉迷,並催生出各種電影、戲劇、歌劇、繪本和電腦遊戲。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改編自邁克爾·克賴頓(Michael Crichton,2008年卒)的小說《食屍者》(Eaters of the Dead)的《終極奇兵》(The 13th Warrior,1999)、冰島和加拿大聯合製作的《貝奧武夫與格倫戴爾》(Beowulf & Grendel,2005),以及由雷·溫斯頓、安東尼·霍普金斯和安吉麗娜·朱莉聯袂出演的電影《貝奧武夫》(Beowulf,2007)。

《貝奧武夫》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現代英語、荷蘭語、法語、德語、希臘語、匈牙利語、意大利語、日語、俄語和泰盧固語(屬於印度達羅毗荼語系)。其中最著名的現代譯本,可能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之手。此譯本榮獲1999年的惠特布雷德圖書獎。(譯註:現更名科斯塔圖書獎)。此外還有由邁克爾·莫珀戈(Michael Morpurgo)翻譯及邁克爾·福爾曼(Michael Foreman)繪圖,並於2006年出版的兒童圖書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