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尼亞·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

出版日期: 1929 文学时期: 現代主義時期

雷切爾·鮑爾比(Rachel Bowlby)教授分析《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作為女性主義批評文學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向我們展現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是如何突破「婦女和小說」的主題框架,就有關教育、性和性別價值觀等問題提出質疑。

維吉尼亞·吳爾芙

出生: 1882年1月25日 逝世: 1941年3月28日 职业: 小說家、散文家、出版人
了解该作家

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屬於哪一類書?小說的開頭便對:「牛橋」[1] 大學裏的晚餐進行了一番描述,彷彿貓途鷹(TripAdvisor)網站上的一篇怪里怪氣的評論:男子學院的菜色,近乎天堂般的水準;女子學院的餐宴,僅能評上一星。換一種視角,我們不妨把這本書看作一列冗長的研究課題推薦表,裏面都是些無人深涉的話題領域:各時代中產婦女的日常、男性反對女性解放的黑歷史、男性為女性貞操所強加的價值……吳爾芙對這些課題的薦文,有時頗似一份初擬報告,還會扯上其他主題,順便摻進她晨讀中所蒐集的內容——那些由男性筆者所撰寫的女性課題著述(對了,吳爾芙是在大英圖書館進行晨讀的,當時的大英圖書館位於大英博物館裏面)。

《自己的房間》談文學談得甚多——談男性作家筆下的文學對婦女的形容,談女性作家們已成或尚未竟成的作品類型、談作家對自身性別的認知究竟是寫作的助力還是障礙。同時,全篇不斷強調,作家們——不光指的是女性——都要有最起碼的物質保障才能工作(或創作):不受干涉(或者是吳爾芙更偏愛的詞——「阻礙」 )地思考。吳爾芙把這份物質保障的標準設得很高。理想中,每個女子都該有五百英鎊的年收入(在當時相當於生活寬裕的中產男性薪水)。還有就是眾所周知的另一個條件——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女性主義批評的奠基文本

把這些特徵拼湊起來,我們大可自信地作出結論,《自己的房間》是一篇女性主義批評。但在此書完稿的上世紀二十年代晚期,女性主義還沒脫胎——至少還未形成正式的概念,其流通性、受納程度,都尚未達到一個理論概念的標準。實際上,《自己的房間》正是那股「第一推動力」,或者說,是吳爾芙匯集了女性主義先驅們所提出、被世人忽略的思想,將這些思潮像滾雪球般匯成一股勢力,進而推動這些思潮背後倡導的男女平等觀點。這股推動力,到二十世紀末,已令女性主義批評蔚然成為文學和日常生活中無須贅述的一種思想實踐(女性主義批評如今已成為學院和大學裏歷史與文學這兩門學科的必修題——這也是吳爾芙此篇著述中所最關切的兩門學科)。 《自己的房間》是基於兩篇演講稿而寫成的,距今已近百年,我們現在去讀它,委實無法代入那個時代——如吳爾芙所言,在當時,女性幾乎求學無門,甚至僅僅是在十年前,女性才為自己爭取到選舉投票權和從業權。

將《自己的房間》視為女性主義批評的奠基之作,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雖然,它並非英國女性主義者的第一部著述(這項榮譽屬於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早在1792年發表的《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也不是第一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十九世紀中期有一篇出自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精彩俏皮的文章《女作家寫的蠢故事》(Silly Novels by Lady Novelists))。此書的正式主題是「婦女和寫作」,如吳爾芙所言,這是別人邀請她演講的主題。 《自己的房間》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或者說,這小小的房間,幾乎把該書自出版這麼多年來,哲學、歷史、文學(尤其是文學)可就該主題引發的問題一網打盡。女性寫作和男性天生不同嗎?若是如此,那是因為男性的身心天生和女性不同?又或者,是因為女性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和男性相差太遠,她們的寫作才會異於男子?尚有多少女性的經歷未能在文學中得到表達?或是有沒有哪些經歷是我們如今使用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

例如,吳爾芙曾問,可有哪個作家,男女不論,寫過純粹女子間的關係,而不摻和她們對男性的附庸?她還順道調戲了在座的女性觀眾一把:「不要吃驚,不要臉紅。就讓我們在自己的圈子裏私下承認,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有時,女人確實喜歡女人。」(第五章) [2]。為甚麼寫普通女性生平的書那麼少?為甚麼文學裏的女性不是被尊崇就是被貶低?為甚麼歷史文獻中根本沒有對女性的記載?為甚麼,女性還未能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因為得不到富裕男性理所當然便享有的廣博經歷? (坦率來說,女人困在家裏時,男人就在環遊世界)或者不是社會和地緣空間問題,而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女性可拿來創作的語言文字難道是按男性價值觀而定,而非由女性價值觀所創造的?若要發表女性的聲音、表達女性的經驗,是不是就要肢解、再造語言的形式?

 

倘若語言本身已為對事物的理解添註了男性視角,那就必然會扭曲女性思想的自我表達;這與吳爾芙所提出的「價值觀差異」關係密切,她以足球和購物的對比,做了個機智精闢的類喻。吳爾芙說到,「足球和比賽自然『重要』;追逐時尚、買衣服則是『瑣事』。這類價值觀則不免從生活進入了小說」(第四章)[3] 。隨後,她親手顛覆了這種價值觀,用筆端領著讀者去「血拼」:「在想像中,我進了一家商店,那裏鋪著黑白相間的地板,四處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緞帶,真是美得驚人」(第五章)[4]。展現了這間屬於自己的大會客室、分享了這番女性世界的奼紫嫣紅之後,她筆鋒一轉,從開心的顧客身上抽魂而去:

櫃檯後面也有一個女孩——我會樂意看到對她的如實刻劃,就像看到了拿破崙的第一百五十本傳記,或是第七十部有關濟慈的專著以及老教授Z之流正在對他筆下的彌爾頓式倒裝句進行的研究一樣。[5](第五章)

這是又一次價值觀的顛覆(關注無名女工的生活,而不是去關心更多的名士生平和他們彼此間的相互影響)。然而,顛覆的表現方式——憑藉這家華美的商舖既誘人又出人意料的內部——則是吳爾芙標誌性的鬼把戲;她帶你經歷一個又一個場景,講述她腦海中浮現的一個又一個單純想法。事實上,吳爾芙正在摒棄並顛覆那些原本用於探討「婦女和小說」這個難以捉摸、不可一論的主題的一切俗套。

撰稿人簡介:雷切爾·鮑爾比(Rachel Bowlby)是倫敦大學學院比較文學教授。她著有《女性主義者的使命——維吉尼亞·吳爾芙論文集》(Feminist Destinations and Further Essays on Virginia Woolf,Edinburgh,1997),最近的作品是《一個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故事》(A Child of One’s Own: Parental Stories,2013)、《平常瑣事》(Everyday Stories,2016)。她還有若干購物史著述,如《帶走》(Carried Away)、《和佛洛伊德一起買》(Shopping with Freud)。

文章翻譯:黃毅翔

繁體校對:林靄廷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返回顶部